作者:鄧海建 8月23日,第73屆雨果獎在美國揭曉。52歲的中國作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摘得了這個被稱為科幻藝術界“諾貝爾獎”的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中國人、也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8月24日《新京報》) 在“人類只是醉心于改變手機,而不是探索太空”的年代,初心不改的科幻作品,無疑仍是澎湃的探索欲與激昂的想象力的邏輯性合體。始創于1953年的雨果獎,是“世界科幻協會”所頒發的科幻文壇獎項。2015年的這一獎項,更由世界科幻協會的5950名成員投票評出,創下投票數最高紀錄。這是科幻小說界的“奧斯卡”,是科幻作家心中的“諾獎”。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獲獎,“將中國科幻小說推上了世界高度”。 “人類沒有想象,世界將會怎樣?”科幻小說的歷史,為這個疑問提供了絕佳的鏡像。儒勒·凡爾納在1869年發表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里,就描繪過“鸚鵡螺號”潛水艇——而直到1886年,英國才建造出第一艘使用蓄電池動力的潛水艇;1954年,美國才建造出第一艘核動力潛水艇。值得一提的是,這兩艘潛艇都被命名為“鸚鵡螺號”。此外,凡爾納筆下的直升機與太空旅行,威爾斯筆下的基因改造技術,克拉克筆下的同步通訊衛星……百年前的夢想,照進百年后的現實。《自然》雜志甚至還專門開設了一個科幻作品欄目“未來”,刊登很多優秀的科幻短篇,因為“比起科學家,科幻作家也許能更好地理解和傳達技術的改變會對人們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 作為文學品類之一的科幻小說,為何擁躉云集而舉足輕重?答案無非是兩方面的考量:一則,對于一個民族來說,踏實走路與恣意想象,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雖然業界有言,“檢驗一個國家電影工業化水平的最佳載體,就是科幻片。”然而,我們對《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國》、《星際穿越》等大片的艷羨,顯然不僅是票房意義上的錙銖必較,更是涉及想象力與創新的層面的深沉思考。不過,沒有好的科幻小說,哪來出彩的科幻影視呢?科幻不是科研,它在應用邏輯的桎梏之外,賦予了人類天馬行空的靈感。 二則,大多科幻小說的母體,離不開“宇宙”與“文明”。這就注定了優秀科幻小說,不僅是工業時代的“腦洞大開”,更是人類對自身命運與技術發展的哲學性批判。它不是“活在當下”,而是“活在未來”,活在“另一種可能”里。用《三體》里的那句話說,“你仍然很幸運,大多數人,到死都沒向塵世之外瞥一眼。”很久之前,“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也說過類似的一句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里”。在科幻的世界,人類如同河伯望見滄海、青蛙跳出枯井,既樂觀憧憬未來,亦警醒科技之災。 有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英文版《三體問題》全球銷量超過3萬冊,其外文版版權引起10國30家出版機構的“爭奪”。這固然不能說明中國科幻小說飛躍上新臺階,起碼也摒棄了中國優秀文學作品總是囿于“民族與歷史”的偏見。正如劉慈欣所言,“一個獎項能改變的東西是有限的。”但,偶然或巧合里,總有值得點贊的必然。《三體》不因獲獎而飛升,但獎項的加冕,對中國科幻文學創作與市場,總是裨益多多的錦上之花、雪中之炭。(鄧海建) |
相關閱讀:
- [ 07-22]女排總決賽中國演練替補陣容 美國欲主場加冕
- [ 07-08]歌絲琪時尚女裝 卓越實力加冕行業之王
- [ 07-03]為美麗加冕 我的屈臣氏健康美麗大賞
- [ 06-25]皇馬男籃加冕“三冠王” 決賽3-0擊敗巴塞羅那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