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í)近平: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2015-08-22 08:48:03??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責(zé)任編輯:陳瑋 劉寶琴 |
分享到:
|
(二)同心 勵志故事中一直有把五個手指頭攥成一個拳頭、把條分縷析的絲線擰成一股繩的象征,這就是“眾志成城”的道理,這就是“集腋成裘"的道理。 “兄弟齊心”當(dāng)然好,可以好到“其利斷金”。但是,人非圣賢,皆有私心,人非草木,皆有參差。即使親如兄弟,也不可能就保證永遠齊心協(xié)力。所以,有些時候人心疏遠,有些階段離心離德,這都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適度的距離才有美感,偶爾的碰撞才有火花,有些彈性空間,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那么,在這種可能并不心同一處的彈性范圍內(nèi),兄弟之間的相處模式,該是怎樣的呢?《詩經(jīng)》中給出了答案,叫做:“兄弟鬩(xì)于墻,外御其務(wù)。”兄弟可能在家門之內(nèi)吵架,但是要在家門之外共同對抗外侮。 古人給出的這種彈性相處空間,就成全了一份合情合理。在秉不同意見的時候、在持不同立場的時候、在有紛爭未明的時候、在有疑慮未消的時候,自家兄弟也可能彼此對立;但是一旦面臨外敵,宗族之內(nèi)血濃于水、民族之內(nèi)國大于家、義理之前大節(jié)重于小情、外侮之前團結(jié)重于嫌隙,兄弟雙方要一致對外、要同仇敵愾。 在內(nèi)“兄弟鬩墻”,在外“攜手同行”,一同“外御其侮”,才能“其利斷金”。——既然,金石之艱都能迎刃而解,“既安且寧”之后,更期待兄弟二人“和樂且湛”。 那么,在經(jīng)過了“不同心”的痛心歲月之后,兄弟二人如何重新走上“同心”的道路?如何超越彼此的傷害、誤解、隔閡、對立,回歸兄弟之間最為期待的信任、互助、親密、友愛? 分歧也許還將存在,但是紛爭可以理性對待;傷害也許已經(jīng)造成,但是善意可以化解傷痕。此時兄弟二人需要的,是魯迅先生的一句詩:“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世事總難料,滄海一聲笑!往事知多少,都付笑談中! 兄弟二人暫時的松手,不意味著永遠的放手,當(dāng)外部“北風(fēng)其涼,雨雪其雱(pāng)”的沖擊來臨,會并肩“惠而好我,攜手同行”、會牽手“豈曰無衣?與子同仇!”畢竟,“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沒有伙伴比兄弟更親,守望相助,同仇敵愾,本是同根生,一笑泯恩仇。 《孟子》里稱:“義之實,從兄是也。”弟從兄道,兄友弟恭,這就是“義”,是人間義氣,是倫理正義。 “兄弟同心”,能結(jié)下這種手足之情的人: 在社會上,叫做“知己”; 在事業(yè)中,叫做“同志”; 在家族中,叫做“棠棣”; 在軍隊中,叫做“袍澤”。 惺惺相惜,肝膽相照,同心同德,同路同行。 (文 | 曹雅欣 中國文化網(wǎng)絡(luò)傳播研究會) |
相關(guān)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