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出被埋群眾280名,轉移安置群眾19188人,挽救群眾財產損失500多萬元;30多把鑰匙,30多份重托;21名留守官兵,21封遺書……”90后公安邊防戰士張家曄深情地宣講,拉開了“4·25”地震抗震救災先進事跡報告會的序幕。 根據自治區黨委的安排,自治區“4·25”抗震救災先進事跡報告團在日喀則工業園區受災群眾安置點舉行全區首場報告會。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抗震救災先進事跡報告團團長丁勇告訴記者:“地震發生后,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形成黨政軍警民協調聯動、密切配合的抗震救災局面。廣大基層黨組織、雙聯戶、駐村駐寺干部應對緊急情況的能力經受住了考驗,涌現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進典型和英雄事跡,形成了‘三有四不怕’的抗震救災精神,蘊含著強大的正能量,對于鼓舞災區群眾重建家園、全區各族人民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實現‘中國夢’、推進西藏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參加報告團的13名同志,從不同側面反映和印證了抗震救災精神,通過他們把先進事跡介紹給廣大群眾,對于弘揚抗震救災精神具有很好的榜樣作用。” 記者在現場看到,來自日喀則市“四大班子”的黨員干部、日喀則軍分區官兵、公安民警、安置點的受災群眾共1000多名聽眾,認真聆聽先進事跡報告。聽到精彩感人處,許多聽眾眼含淚花,一陣陣掌聲不斷爆發。 “因為親身經歷過,所以對報告團每位英雄的事跡感同身受。這些先進事跡,促使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一起,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激勵我們立足本職工作崗位,創造出新的更大成績。” 樟木鎮人民醫院醫生拉巴扎西一邊鼓掌一邊跟記者說。拉巴扎西介紹,在余震不斷的情況下,樟木鎮人民醫院的醫生們堅守崗位,盡心為每一名受傷群眾治療。轉移到桑珠孜安置點后,樟木鎮人民醫院也在這里“安家落戶”,繼續為受災群眾服務。 坐在聽眾席的張元富,是日喀則軍分區的一名解放軍戰士。才當兵一年的他,地震第二天就奔赴災區,每天搬運物資、搭建帳篷、巡邏、幫群眾看守財產,一待就是12天。物資大轉運開始,他又每天待在桑珠孜安置點,幫助群眾卸運物資。 張元富告訴記者:“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時,我們貴州只有輕微震感。這次在災區一線,每天在余震中,在與時間賽跑的救援行動中,許多事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這些英雄事跡將激勵我積極踐行‘老西藏精神’、‘兩路精神’和、‘三有四不怕’的抗震救災精神,練好本領,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82歲的羅布卓瑪是報告會現場最特殊的一位聽眾。老人坐在輪椅上,是家人推著過來聽報告的。從樟木鎮轉移時,公安民警和部隊官兵來了好幾個人抬老人上車。地震前,家里7口人都住在樟木鎮,靠收房租過日子。轉移到桑珠孜區安置點后,吃住喝都由政府負責,還安排老人的兒子進行駕駛培訓。 老人激動地向記者說:“雖然我不能全聽懂,但有旁邊年輕人解釋,再加上對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所以感觸特別深。舊西藏,在災害面前,老百姓只能自生自滅。這次地震,黨和政府不僅幫助我們轉移安置、解決吃住,還幫助找工作。非常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懷,讓我們深刻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
相關閱讀:
- [ 07-04]新疆皮山6.5級地震:抗震安居房無一倒塌
- [ 11-29]魯甸地震抗震救災款物個別受災縣未及時兌現
- [ 10-13]中國地震局副局長:景谷地震抗震救災科學有序有效
- [ 08-21]魯甸地震抗震救災 習近平主持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 [ 08-20]魯甸地震抗震救災 習近平主持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