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群眾的心碑
2015-07-06 16:52:14? ?來源:學習時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當代著名詩圣臧克家先生詩中的一段。其中的哲理,令人回味無窮。 習仲勛同志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軍隊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他一生踐行群眾路線,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在人民群眾中留下了永遠的心碑,傳誦至今,成為佳話,被毛澤東同志譽為“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也正因為是“心碑”,習仲勛同志作為踐行群眾路線的楷模,他的思想業績不但見之于檔案文獻記錄,更蘊藏在同他有過各種接觸的干部群眾之中,成為不可多得的瑰寶。 為了把這些瑰寶挖掘出來,教育當代,傳于后世,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采訪組的同志們,在黨的十八大后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際,花三年時間,行程上萬里,采訪上百人,收集了大量珍貴資料,從中精選出這部《習仲勛與群眾路線》采訪實錄。這既是穿越時空尋訪歷史之旅,更是接受黨的群眾路線光榮傳統教育之旅。正如書后的介紹語所言:“沒有‘據史料記載’,沒有‘文學化創作’,只有最原始的訪談實錄,還原群眾口中最真實的習仲勛。”這一點,是實實在在地做到了,也是這部書的真實動人之處。 這部書用對話的方式和講故事的方式,從踐行群眾路線的角度,向我們講述了一位怎樣的習仲勛同志呢? 這部書向我們講述了一位時刻惦念群眾安危冷暖、喜怒哀樂,一刻也不脫離群眾的習仲勛同志。 習仲勛同志主政廣東期間,梁廣大擔任地處珠三角的南海縣縣委書記,親眼目睹了習仲勛同志是如何實事求是處理廣東群眾性偷渡外逃事件的。不但由此引發了富民為本的農村經濟改革,還借用倒逼機制,向中央要來了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特許。是什么力量使習仲勛同志冒著政治風險,沒有把大批偷渡外逃的人當作“異己分子”來處理,反而實事求是地從自身政策找原因呢?那就是對群眾發自內心的愛。正如梁廣大所言:“習仲勛同志就是這樣一個人,對群眾的感情非常深,接觸過他的群眾對他的感情也非常深。他無論到哪里、是什么身份,都能和群眾打成一片,有共同的話題。群眾過得窮,過得苦,對于他來說是最焦急、最憂慮的;群眾的日子過得好了,對他是最大的慰藉。”正所謂,大愛無疆,大愛無垠。這種大愛,來自真正共產黨人的為民情懷,來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擔當。 時任廣東梅縣縣委辦公室副主任的胡其達回憶起到梅縣調研的習仲勛同志,是這樣描述的:“他戴著草帽,走在泥土地里,把褲腿綰起來,非常自然;他見到農民,和他們打招呼,談話都很隨和。農民見到這么大的領導來,有時候會雙手和他握手,習仲勛同志也會還以雙手相握,非常平易近人,非常親切。”那時,梅縣的老百姓還很窮。習仲勛同志指示當地干部說:“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要讓群眾吃飽飯又有零花錢。”這是對大愛的又一種注解。 對群眾的大愛無所不在。國家一級演員贠恩鳳回憶了這樣一段往事。一次,贠恩鳳夫婦看望習仲勛同志和夫人齊心同志。談了很久方才離去。“當我走了約有50米的時候,只聽習老高聲叫我:‘恩鳳,你還記得我給你寫的啥話?’我立即返回,跑到他們跟前說:習老,我記得。你要我‘唱群眾喜愛的歌曲,做群眾喜愛的歌手。’習老說:‘對!記住就好,就要按這樣去做。’”這話余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 這部書向我們講述了一位時刻站在群眾立場、把人民群眾視為共產黨人“上帝”的習仲勛同志。 在廣東佛山擔任領導工作期間同習仲勛同志有過許多接觸、并結下忘年交的盧瑞華,這樣描述習仲勛同志:“在他的心目中,無論他自己身在何地,在廣東還是在北京,無論廣東發展成什么樣,超過了香港也好,超過了臺灣也好,所有那些成績、政績,都不及普通群眾的生活狀況更讓他關心。對于習仲勛同志來說,人民過上好的生活才是他最關心的終極目標,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這個目標服務的。”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