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發展新趨勢
2015-07-05 16:03:32??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晨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以改革釋放科技創新活力 打造世界科技強國的路徑選擇(勢所必然) 柯正言 當今世界,面對科技發展新趨勢,主要國家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占未來科技、經濟發展的先機。我國要想在這場科技創新大賽中迎頭趕上,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并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使經濟發展擺脫對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的路徑依賴,需要著眼長遠進行戰略規劃,以改革釋放科技創新活力,明確打造世界科技強國的路徑。 著眼偉大復興進程,確立戰略目標步驟。打造世界科技強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需要緊緊圍繞“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從我國國情和科技發展水平出發,科學確立分階段的戰略目標和發展路徑。第一階段是到2020年,全面完成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在若干重點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基本形成適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國家創新體系和治理體制,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第二階段是到2030年,開辟一批新的學科方向,形成若干引領全球學術發展的中國學派,從根本上扭轉我國科技創新以跟蹤為主的局面,實現由“并行”向“領跑”轉變,使創新成為財富增長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第三階段是到2050年,成為世界重要科學中心和創新創業高地,引領全球創新發展潮流,建成世界科技強國。 構筑強大創新基石,打造國家創新利器。創新主體的能力和水平決定著我國能否建成世界科技強國,關系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成敗。當前,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加快提升各主體的創新能力。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要素,我們要以全球視野吸引和凝聚一流人才,著力培養一批科學大師和新一代優秀青年科學家,造就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家,使我國成為全球高端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聚集地。以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領先水平的國家創新體系為重點,培育一批引領全球重要產業發展的創新型龍頭企業,扶持一大批創新活力旺盛、成長潛力好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建設一批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和若干國際領先的國家科學中心。同時,布局建設一批體現國家綜合科技實力、面向國內外開放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一批事關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的重大技術平臺與裝備體系;在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珠三角等地區,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動科技中心與經濟中心融合發展。 明確創新重點方向,引領創新跨越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只有把握住未來科技革命性突破的前沿領域、明確創新重點方向,才能使我國產業發展實現彎道超車。我國科技創新應關注三個重點方向: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方面,加強腦科學與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合成生物學、納米材料等的前瞻布局,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實現重大創新突破,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源頭活水。在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方面,加強載人航天、衛星導航、信息安全、先進核能、深海資源開采等科技攻關和協同創新,實現關鍵核心技術重大突破,在關系國家核心利益、國防安全和長遠發展的戰略必爭領域搶占制高點。在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方面,著力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技術體系,重點圍繞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加強產業技術推廣與應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改革創新管理體制,提高創新效率效益。當前,我國科技管理各自為政、科技投入結構不合理、科研項目重復布局、科技隊伍低水平競爭等問題依然突出,制約了科技產出的質量和效益。這就要求我們完善政府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建立科學高效的決策機制,充分發揮科技智庫在創新決策中的咨詢和支撐作用,加強對落實國家創新戰略與政策的統籌協調。構建分工合理、協同高效的創新體制機制,明確界定不同創新主體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定位,加快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完善高校科研體系,加強產學研緊密合作,推動軍民融合發展。持續加大創新投入,提高對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高技術研究投入比重,提高對人力資本的投入比重,加強和改進對創新投入的績效評估和監管,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優化創新生態系統,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總體上看,我國激勵創新的政策還不完善,公平、開放、透明的創新環境還未形成。為此,要完善創新法治環境,逐步形成以保障和促進創新為核心的法律法規體系;確立正確的評價導向,根據不同創新活動的規律和特征建立健全評價制度體系,引導鼓勵科技人員增強創新自信,敢于拔尖、安心致研;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強科學普及,引導公眾關心、理解、支持、參與創新創業;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綜合運用產業、金融、財稅等政策,引導全社會加大創新投入,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 |
相關閱讀:
- [ 06-30]福大至誠科技節上演創意焊接 大學生玩轉百變銅絲
- [ 06-30]報考北京電子科技學院的考生7月1日需面試
- [ 06-25]福建曝光4所虛假大學 福建科技學院是“野雞大學”
- [ 06-25]閩南科技學院學生作品亮相深圳國際創客周
- [ 06-25]“野雞大學”再曝光118所 福建科技學院在列
- [ 06-24]網媒記者走進海口高新區 聚焦美安生態技術新城建設
- [ 06-24]慧魚科技教育培訓機構招聘教育培訓 助教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