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廣江 這個端午節,小伙伴們發現了新驚喜。6月16日,由國家網信辦指導,光明網與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聯合開展的“網絡中國節 端午”主題活動正式上線。了解端午知識,聆聽國學大師,參加趣味游戲,體味中華傳統文化,很多網友已迫不及待地體驗了一把。誰說端午只剩了吃粽子?君不見,中華文化與“互聯網+”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 事實證明,互聯網也好,傳統文化也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包容性和開放性,二者不僅不是一對矛盾,而且會相得益彰、水乳交融,互聯網因傳統文化而更加文明、理性、有序,傳統文化因互聯網而更加生動、豐富、親民。所以,“互聯網發展終結傳統節日”的擔心,完全是多慮了。當然,這種珠聯璧合的局面并不會自動生成,而要付出努力、拿出智慧,“網絡中國節 端午”主題活動就是一個樣板。 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這次主題活動的顯著特點,端午的文化魅力撲面而來,傳統的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展現,觸動了不同層面的網友。那些只知道吃粽子的網友,狠狠惡補了一下端午知識;國學愛好者重溫了端午的起源、風俗、文化、詩詞后仍不解渴,正和專家學者、國學大師聊得正酣。而更多的網友則全情參與到了趣味游戲之中,或者跟隨著身著唐裝的小明穿越回古代,過了一回特別的端午節,甚至有點流連忘返…… 傳統文化重在傳承,傳承重在參與和互動?!熬W絡中國節”主題活動探索和開辟了傳承傳統文化的新模式,充分利用了互聯網的互動性和參與性,最大程度地挖掘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魅力,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一下子征服了網友。其實,網友們早厭煩了“過節就是吃”的生活,內心深處正需要這種全新的文化體驗,文化味和歷史感、趣味性和娛樂性、參與性和互動性等一應俱全,這樣才叫真正的過節呢! 技術日新月異、瞬息萬變,但傳統文化不會老,國人的情懷更不會老。在生活節奏逐漸加快的時代,我們迫切需要重新認識、感受蘊藏和流淌在民族血脈中的傳統文化,與節日相關的傳說、美食、風俗、詩詞等就像是一枚枚“精神胎記”,總令人魂牽夢繞、心向往之,再豐富的物質生活也無法取代。民族之根在這里,文化基因未改,所以“互聯網+”和傳統文化發生化學反應就是必然的,而“網絡中國節”主題活動無疑是最好的“催化劑”。 網絡空間承載著真實的生活,現代與傳統可以和諧共融。“網絡中國節 端午”主題活動就是以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向傳統文化致敬,向“互聯網+”致敬,并以優秀傳統文化養分滋潤了網絡空間,凝聚了當前網絡世界的“價值公約數”。(陳廣江) |
相關閱讀:
- [ 06-20]洪秀柱網絡動員 讓不同年齡層民眾都能溝通
- [ 06-20]90后美女老師傲人身材爆紅網絡
- [ 06-19]縣科協開通科普網絡書屋
- [ 06-19]新華網評:爭做“中國好網民” 守護美好網絡生活
- [ 06-19]新華網評:爭做“中國好網民” 守護美好網絡生活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