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錯覺下的放縱】 “玩家門”只是群體性網絡暴力行為的一個案例。根據皮尤研究中心去年的一份調查,每10個網民中就有4人遭遇過某種形式的網絡騷擾,近五分之一互聯網用戶遭遇過嚴重的網絡暴力,包括人身威脅、持續性的跟蹤騷擾等。網絡暴力為何如此肆無忌憚?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記述了關于“裘格斯之戒”的寓言故事:這個神奇的魔戒有讓人隱身的功能,在“不管做什么都沒人知道是我”的心態下,一個聰明人也會放縱自己的欲望,做下違反道德的惡事。 關于網絡暴力的盛行,一個簡單解釋就是現代科技給網民提供了各種掩護自己真實身份的途徑,“匿名發表”讓人們無所顧忌地表現出“人性之惡”。在現實的文明社會中,有各種成文或不成文的法律規范、社交準則約束著人們的言論和行為,但網絡普及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 在線下,如果某人聽到一位父親對女兒進了大學表達慶賀,通常不會公然攻擊這個女兒,頂多在私下里和幾個親密朋友嘰咕幾句,因為他會想到,一旦正面攻擊對方一定會反擊。 “我們都傾向于在面對他人時不去表現粗魯低劣,正因為在面對面的交流中,我們會意識到自己處于可能受攻擊的地位,”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傳播學院研究生院主任的戈登·科恩菲爾德說。然而,網絡提供的“匿名性”大大降低了受到反擊的威脅。 “‘裘格斯之戒’告訴我們,先祖們早就知道,當有機會在不受公眾監督的情況下做壞事時,我們的道德作風都可能會腐壞,” 紐約州羅徹斯特技術學院的哲學教授埃文·澤林格對《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說。 【州政府開始行動】 “匿名”給了網民“隱身”的錯覺,因而縱容自己做出各種不文明行為,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權威部門沒把“虛擬世界”中的惡行太當回事,也助長了網絡暴力的盛行。不少司法和執法人員有這種想法:“被網民辱罵?把電腦一關不就得了?”他們不相信網絡上的東西會構成實質性傷害。 不過,情況開始有所改變。從去年開始,美國不少州議會開始著手草擬制裁網絡暴力的法律,執法部門開始正視相關犯罪行為。《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道,至少已有14個州將未經當事人允許在網上發布裸照的行為列入刑事罪,另有25州的議會正在審議類似法案。 加利福尼亞州是司法打擊網絡暴力的先驅者。加州檢察長卡瑪拉·哈里斯在這方面享有“激進”名聲。今年早些時候,她主持起訴了凱文·博拉厄特,后者運營一個叫“你被曝光了”的網站(UGotPosted.com),一個專門提供發布“報復性情色圖像”的平臺。博拉厄特同時經營另一個網站,以刪除私密圖像為交換,向被曝光的女主角們收費。今年4月,圣迭戈市法庭判決博拉厄特18個月監禁,罪名是盜竊身份信息和敲詐勒索,給網絡侵犯隱私行為敲響警鐘。 不過,運用司法系統遏制網絡暴力行為仍存在不少障礙。首先不少執法人員仍是“網絡技術盲”。曾著書《網絡空間的仇恨犯罪》的馬里蘭大學法學教授丹妮爾·西特倫說:“受害者如果去警察那兒報案,會有大問題。警察很擅長打擊街頭犯罪,能做得很好。但如果是網絡騷擾案件,他們不太懂這方面的技術,沒有經過相關培訓,缺乏數字技術方面的專業知識。因為不熟悉,就不愿意去處理。這是人性使然。” 對警察來說,首先辨別嫌疑人身份就很麻煩:得申請搜查令才能讓互聯網服務供應商提供IP地址之類的信息,要確定使用某臺電腦的每個嫌疑人身份,如果對方不是本州居民,還得申請跨境執法。“受害者往往得到這樣的答復:把電腦關掉,去買把槍,或者說這屬于民事范疇,你該找聯邦調查局去。每個人都想把這事推給別人處理,”西特倫說。 |
相關閱讀:
- [ 06-12]姜潮做客《世界青年說》 "TK11"呼吁遠離網絡暴力
- [ 05-27]吳鎮宇斥網友管閑事:網絡暴力讓我看到世界有多臟
- [ 05-26]吳鎮宇回應兒子受傷:不要讓網絡暴力傷害孩子
- [ 05-26]網絡暴力豈能僭越法律底線
- [ 05-22]“善意回帖”運動:來自韓國的網絡暴力治理經驗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