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制造為中國經濟“強筋壯骨”(熱點聚焦)
2015-06-17 11:54: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張海燕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原標題:高端制造為中國經濟“強筋壯骨”(熱點聚焦) 伴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國企業正以創新為驅動,以全球視野打造國際品牌,邁向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 徐 駿作(新華社發) 從德國鐵路公司考慮購買來自中國的列車及配件,到“華龍一號”全球推介會吸引了英、法、美、加等多國代表前來,再到大連機車公司收到由印度鐵道部發來的加爾各答南北線112節地鐵車輛合同,中國制造業近期可謂“喜事連連”。專家表示,近年來中國裝備制造業持續轉型升級,體量不斷增大、競爭力逐漸增強,但國際產業分工層級仍有待提高。可以預見,隨著相關政策規劃的落實,高端制造業將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 1 “新陳代謝”正加速 “天上不會掉餡餅”。海外捷報頻傳的背后是中國制造業艱難而持續地求新求變。以新能源汽車行業為例,今年1-4月,新能源汽車累計生產3.44萬輛,同比增長近3倍。其中,純電動乘用車與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同比增長約為3倍;純電動商用車生產同比增長高達5倍。 中國制造業緊鑼密鼓地升級并沒有逃出國際資本的視野。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5月,在制造業吸收外資下降的背景下,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等高端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分別逆勢增長4.8%、4.4%和2.0%。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清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制造以“襯衫”、“鞋襪”為關鍵詞的時代正在改變。“近年來,中國制造業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一批高技術、高附加值的‘中國品牌’涌現了出來。這不僅得益于國家產業政策的及時調整,也與國家對高端裝備制造的扶持以及國企改革等因素密不可分。”周清杰分析。 2 “由大變強”再部署 機床產量占世界的38%,造船完工量占世界的41%,發電設備產量占全球60%……如今,中國裝備制造業規模大概占世界總量的1/3,很多裝備產品產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一。可以說,中國制造業已經很大,但如何才能徹底實現從“大”到“強”的轉變呢? 6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后來到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工業和信息化部考察并主持召開座談會。他指出,中國制造在國家綜合國力提升中功不可沒,但要看到,我們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總體還處于中低端水平。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動制造業由大變強,不僅在一般消費品領域,更要在技術含量高的重大裝備等先進制造領域勇于爭先。 與此同時,4方面部署亦“新鮮出爐”:一是通過鼓勵創業創新,充分釋放從創意設計到生產制造的巨大潛能,促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二是要抓好跨界融合機遇,促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在制造業全產業鏈集成運用,推動制造模式變革;三是攻克一批先進基礎工藝,提高核心基礎零部件的質量性能和關鍵基礎材料的制備水平;四是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提升工業效能和清潔生產水平。 “在初始階段,我們通過國家主導培育競爭力。而隨著發展的深入,競爭力更多取決于市場條件下企業自身的科研能力、資本運作水平、品牌意識等因素。因此,總理推動的激發民間‘雙創’潛力、簡政放權改革就是意在為中國制造業進一步邁向高端鋪路架橋。”周清杰說。 3 須防產業“空殼化” 鑄好國之重器,方能心中有底。在不久前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中,鋼鐵、有色、建材、鐵路、電力、化工、輕紡、汽車、通信、工程機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12個行業被作為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重點,制造業的高端化可謂全面推進。 專家認為,中國制造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最終將成為中國經濟的“硬實力”。“工業是一國經濟真正實力的體現。我們要牢記美國的教訓,不能因第三產業超過第二產業而偏廢了工業,從而造成產業‘空殼化’。畢竟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并未徹底走完,在競爭優勢、要素利用率及國際分工格局中尚未達到特別高的層次,制造業的潛力依然很大。”周清杰表示。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管理工程分會常務理事金達仁則預計,未來10年,隨著“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規劃的實施,我國制造業企業將朝著智能工廠方向發展,同時實現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由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
相關閱讀:
- [ 11-17]珠海航展多項指標創紀錄 中國高端制造走向世界
- [ 02-19]解密連戰獲贈小米手機:品牌在大陸 高端制造在臺灣
- [ 12-08]濟南進京“招商” 重點推介高端制造等領域
- [ 11-22]縮量下跌個股普調 高端制造異動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