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伊拉克政府軍和民兵組織聯手從“伊斯蘭國”武裝分子手中收復提克里特,目前雙方圍繞安巴爾省首府拉馬迪展開激烈爭奪。戰斗中,伊拉克的眾多什葉派民兵武裝和部分遜尼派部落武裝的作戰表現十分搶眼。那么,伊拉克的各類民兵武裝究竟是一支什么樣的武裝?有何高超的戰術手段?又存在哪些不足?請看科技日報特約專稿――
在許多現政權掌控力式微的國家,各類民兵組織往往在國家的政治與社會生活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如也門反政府的什葉派胡塞武裝、利比亞的兩大派別民兵武裝、敘利亞的眾多反政府民兵武裝和伊拉克的各類民兵武裝等。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在伊拉克北部地區作威作福的“伊斯蘭國”,原本也是一支遜尼派穆斯林民兵武裝組織。
民兵:伊拉克武裝力量中的一支生力軍
探究今天出盡風頭的伊拉克民兵武裝,就必須回顧一下自伊拉克戰爭以來民兵組織的發展歷程。
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場上,曾被外界寄予厚望的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等精銳軍事力量沒有組織起像樣的抵抗,一觸即潰的糟糕表現讓世人大跌眼鏡。反倒是戰前倍受美英等國輕視的復興黨武裝和薩達姆敢死隊等伊拉克民兵武裝,讓美英聯軍大吃苦頭。
這支當時人數達到70萬的民兵武裝,在伊拉克的武裝力量體系中占有很大的份額,其中預備役約65萬人,準軍事部隊約為5萬人,主要分為四大類。
一是復興黨武裝。該武裝直屬伊拉克復興黨領導,由復興黨黨員組成,其組織結構分明,訓練有素,人員對薩達姆政權非常忠實,人數雖不多,卻是最具戰斗力的武裝。
二是“薩達姆敢死隊”。該武裝由薩達姆長子烏代領導,約有5萬人,海灣戰爭后由烏代一手組建。這支部隊十分忠于烏代,擅長“游擊戰術”,專門在“敵人身后”發動襲擊,并監督其他部隊的軍事行動,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富于“自殺精神”。
三是耶路撒冷軍。這支部隊是薩達姆在2001年時為支持和聲援巴勒斯坦人民起義而組建,號稱有數百萬,實際上估計不足15萬。盡管也按正規軍體制編成,但建立時間晚,人數龐雜,訓練非常不足,充其量只是具有軍隊框架的民兵,戰斗力很弱。
四是部落武裝。伊南北方部落的家族武裝,總數超過150個,伊政府對這些武裝通常不加干涉,其規模以所在部落的實力而定,其中南部什葉派部落武裝實力較強,北部庫爾德武裝次之。伊拉克戰爭前夕,薩達姆號召部落武裝自行抗敵,并向它們配發武器和裝備。
薩達姆政權跨臺后,復興黨民兵武裝、“薩達姆敢死隊”和耶路撒冷軍也一同消亡,其成員大部分回歸平民生活,其余成員加入了眾多的反美武裝,唯有部落武裝民兵借機坐大,一度成為伊拉克新政府的心腹大患。為此,伊拉克新政府曾打算建立一支由伊拉克人組成的民兵部隊,幫助維持伊拉克秩序,但由于部落武裝如什葉派部落首領薩德爾領導的邁赫迪軍與占領軍對抗,致使新政府又不得不取消部落民兵武裝,組建國家層面的民兵武裝也不了了之。
總之,伊拉克各類民兵武裝成份復雜,組建原因不同,實力參差不齊,南部什葉派部落武裝在薩達姆時代帶有一定的反政府色彩,而北部的遜尼派部落武裝如今也不太聽現政府調遣。但在祖國遭受外來入侵時,各派民兵武裝摒棄前嫌,同仇敵愾,團結一致,奮力抵抗,讓美英聯軍大為頭疼并付出了慘重代價。
“沙漠游擊戰”:伊拉克民兵的一大創造
伊拉克戰爭中,民兵武裝充分發揮本土優勢,配合主力部隊有效打擊了美英聯軍,發揮了其他武裝組織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這種“沙漠游擊戰”戰法中的一些戰術,也成了戰后伊拉克的反美武裝打擊占領者以及對付“伊斯蘭國”武裝分子的主要戰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戰前積極備戰。戰前,伊拉克民兵就同軍隊和安全部門一起進行了緊張的備戰,他們撤離可能遭到打擊的明顯目標,把力量分散到住宅區、學校甚至是俱樂部。他們在街角用沙堆起炮臺和簡易掩體,組織各大城市的居民挖掘人防工事,修筑大量的防空隱藏工程,幫助軍隊將重要的戰略物資轉移到地下隱藏,配合政府實行糧食、汽油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配給。
二是配合正面戰場主力軍作戰。在伊拉克軍隊正面抗擊美英聯軍的時候,伊拉克民兵充分利用熟悉地形、地貌和習慣于沙漠天候等優勢,廣泛地打擊美英聯軍的后方與側翼。在2003年3月27日美英聯軍與伊拉克正規軍的一次遭遇戰中,一支伊拉克民兵武裝表現搶眼,他們開著豐田汽車,架起重型機槍,朝美英軍開火,并利用當時能見度極低的天氣瘋狂向美英聯軍撲來。
三是廣泛開展敵后區域襲擊作戰。依仗天時、地利、人熟等優勢,開展小規模的戰術反擊和敵兵襲擾,是民兵的最大優勢。他們經常打扮成平民,不斷地打擊美英聯軍,使聯軍作戰行動失去平衡,有效地遲滯了聯軍的進攻行動。廣大的伊拉克民兵充分發揮手中武器裝備的效能,創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以低制高和以劣勝優的新戰法。 伊拉克民兵創造出的“鋼絲割頭”術、沙漠巷戰戰術、假向導引誘聯軍入伏擊圈戰術、沙漠地道戰和水雷戰等戰術,都讓美英聯軍吃盡了苦頭。
四是“同歸于盡”的自殺式爆炸。為體現伊拉克軍民抗擊入侵的決心與勇氣,“薩達姆敢死隊”等伊拉克民兵武裝,以自殺背心或自己的身體為武器,在伊拉克全境對美英聯軍發動自殺式襲擊,讓美英聯軍防不勝防。在戰后,以部分民兵武裝為基礎組成的各類反美武裝更是廣泛地以這種自殺式襲擊方式打擊占領軍,使占領軍遭受了巨大的人員與財產損失。
五是“路邊炸彈”襲擊。這是伊拉克民兵針對美英占領軍廣泛運用裝甲車輛巡邏這一特點發明的一種游擊戰戰法。在占領軍小股巡邏車隊可能經過的道路周圍,預先埋設各種自制炸彈,等到巡邏車輛經過時,采用無線電引爆方式引爆炸彈,使敵人車毀人亡。這一戰法的廣泛運用,極大地打擊了占領軍的軍心士氣,迫使占領軍不得不盡早從伊拉克抽身。
六是“零星式”打擊。這是在美英軍全面占領伊拉克之后,伊拉克民兵廣泛采用的一種戰法。反占領的伊拉克民兵武裝,利用手中的RPG―7火箭筒、迫擊炮和便攜式導彈等武器,打擊占領軍的兵營、哨所和后勤基地等軍用設施,給占領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伊拉克民兵創造的“沙漠游擊戰”戰術,雖然未能挽救薩達姆失敗的命運,也未能徹底將占領軍趕出國土,但他們因地制宜創造的這種戰術,讓入侵者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也體現了伊拉克人民的聰明智慧與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將在伊拉克的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大不足:伊拉克民兵未來發展的最大障礙
不可否認,伊拉克民兵武裝的獻身精神與戰斗意志非同一般,尤其是其豐富的戰斗經驗與經歷是許多國家民兵預備役力量所不具備的優勢。但伊拉克民兵武裝存在的一些不足,嚴重地制約了它的未來發展。
一是缺乏高效權威的國防動員體制。各類民兵武裝都是各自建設和各自為戰,沒有科學完備的后備力量建設理論作指導,后備力量的抵抗更多表現為自發性,處于較低層次的有限能量釋放階段,無法達成戰役效果,沒有能夠與作戰部隊形成整體威力。
二是武器裝備陳舊龐雜。無論是薩達姆時代的民兵,還是改朝換代后的伊拉克部落民兵,他們手中的武器裝備種類繁雜,性能參差不齊,維修保養非常落后,缺乏有效管理。如庫爾德族民兵武裝中的一支相對專業的武裝力量――“自由斗士”,就配備有波蘭制造的“狼獾”輪式裝甲車、東歐國家提供的二手蘇制76和122毫米火炮、獨聯體國家賣的米―8/17直升機、蘇制AK―47步槍、RPG―7火箭筒和美國新近提供的武器等。
三是訓練水平較低。伊拉克民兵武裝的訓練水平相對較低,各部落民兵武裝的訓練質量只能達到維持治安要求,無法高效配合正規軍作戰,致使這支戰略性的后備力量沒有發揮出最大的效能。
四是沒有統一的組織指揮體制。薩達姆時代的四大類伊拉克民兵組織,各自為政,甚至相互制約,尤其是各部落民兵武裝名義上效忠薩達姆,實質上只聽命于各部落首領。如今的伊拉克各類民兵組織更是不把現政府放在眼里,本輪伊拉克危機爆發后,因自身利益受到“伊斯蘭國”武裝的威脅,遂響應政府號召與政府軍協同作戰,但協同作戰的效能卻不高。(杜周維陶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