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 Jerusalem worth?”(耶城價幾何?)
“Nothing, Everything!”(一文不值,卻又勝過一切!)
———電影《天朝王國》經典臺詞
2015年5月17日,對應猶太歷以珥月28日,是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日”。設立這個節日,旨在紀念猶太人在1967年戰爭中獲得了整個耶路撒冷的控制權。每年的這一天,都可以看見猶太青年揮舞以色列國旗游行慶祝的場面。
而對于當地阿拉伯人來說,這個日子的含義卻完全不同。他們同樣揮舞著巴勒斯坦旗幟,表達著自己對東耶路撒冷的訴求。
【慶祝】
17日,不少猶太人揮舞著以色列國旗參與“國旗游行”活動。他們行進至老城、游行到哭墻,用歌手獻唱等方式慶祝著這個節日。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慶祝活動上再一次表達以色列的觀點:“耶路撒冷不會成為另一個被傷害、被瓜分的城市。我們會讓一個統一的耶路撒冷永遠屬于以色列……只有在以色列治下,這里的所有宗教才能有信仰的自由。”對于內塔尼亞胡的言論,阿拉伯人不以為然。
【碰撞】
耶路撒冷日,對于猶太人而言,象征著自公元70年羅馬人摧毀第二圣殿后猶太人再次控制耶路撒冷全城,自然是個喜悅的日子。但顯而易見的是,以色列設立耶路撒冷日這一決定,就已經把當地阿拉伯人實質性排除在外了。
對于阿拉伯人而言,耶路撒冷日的含義,更像是“淪陷日”。在冗長的巴以談判中,巴勒斯坦從來沒有放棄過把東耶路撒作為巴勒斯坦首都的訴求。
面對從大馬士革門游行至耶路撒冷老城阿拉伯人聚居區的猶太人,不少阿拉伯人按照警方要求關門歇業,但也有店主堅持開業。在大馬士革門外,一些阿拉伯人舉著巴勒斯坦旗幟,表達內心對這一節日的抵觸和反對。以色列媒體報道,一些阿拉伯人還向保護游行的警察投擲了石塊。
當然,也有人認為,同住一城,應當避免碰撞,尋求和諧。在當天游行隊伍外,一些人手舉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的雙語標牌,呼吁不要用節日刺激以色列阿拉伯人。
【節日來源】
根據聯合國1947年的決議,在巴勒斯坦地區分別建立猶太國家與阿拉伯國家,但耶路撒冷,在10年時間內作為一個不歸屬任何一方的“國際城市”,之后再通過投票解決歸屬問題。猶太人接受了決議,建立了以色列,但隨后爆發的第一次中東戰爭使得以色列控制了西耶路撒冷,約旦控制了包括耶路撒冷老城、圣殿山、希伯來大學的東耶路撒冷。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后,以色列控制了西奈半島與約旦河西岸地區,把東耶路撒冷收入囊中。
1968年,以色列政府確認猶太歷每年以珥月28日為耶路撒冷日。(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