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書香·節(jié)日讀書】
(第六期)
青年節(jié)——大學精神
——————文稿閱讀——————
每年的五月四號,是我們國家的青年節(jié)。這個節(jié)日的由來,源自1919年的“五四運動”,那是當年5月4日發(fā)生在北京的、以青年學生為主的一場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意味著中國現代史的開端,雖然說,當年形勢下產生的“五四運動”,對于中國文化的斷裂與繼承,在今天還需要我們論證與反思;但是,在這個屬于青年群體的節(jié)日里,我們的年輕人,尤其是我們的學生群體,應當保持那樣一份積極向上的朝氣,應該保有無論何時忠誠愛國的情懷,應該持有一份踏實當下、拼搏明天的志氣。
青年群體的風貌,就是社會明天的風貌;學生群體的狀態(tài),就是民族未來的狀態(tài)。所以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里說:
“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中國為過去之國,其澌亡可翹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戊戌變法”失敗后,面對著滿目蒼夷的華夏山河,梁啟超將救國圖存的希望寄予給中國的青少年群體,他深深地認識到,只有今日少年強,才有明日家國強。
而我們的青少年,我們的學生們,要想立志、立自強不息之志,要想成人,成擔當未來之人,我們的學校、尤其是我們的高校,應當提供給明天的社會主人、以什么樣的健康教育?應當提供給今天的校園學子、以什么樣的人文環(huán)境?
我們可以重溫教育家梅貽琦先生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時、演講中的一段話:
辦學校,特別是辦大學,應有兩種目的:一是研究學術,二是造就人材。……我們要向高深的研究方向去做,必須有兩個必備的條件,其一是設備,其二是教授。設備這一層,比較容易辦到,我們只要有錢而且肯把錢用在這方面,就不難辦到。可是教授就難了。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于有沒有好的教授。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我現在也可以仿照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我們的智識,固有賴于教授的教導指點。
所謂大學,就是大人之學,是要走向成人的學問;大學精神,不在于大樓之美,全在于大師之力。“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就是:“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希望我們的青年人,都有立志的浩然之氣、都有成人的擔當意識;希望我們的大學里,都有傳道的精神力量、都有導師的正面影響。
最后,我們用鼓舞了無數青年的《平凡的世界》里,主人公孫少平在艱苦勞作中依然不忘奮進的一段文字,來為本期網絡書香收尾:
“從外面矗起的腳手架看,這是一座五層樓,現在正蓋第四層。
少安和曉霞絆絆磕磕從一堆一摞的建筑材料中穿過,進了那座樓的門洞。
整個樓內象炸彈炸過一般零亂。到處是固定和拆卸下的木模和鋼模。樓道的水泥還沒有干,勉強能下腳。里面沒有電燈,兩個人只能借助外面投進來的模糊燈光,模索著爬上了二樓。
二樓的樓道也和下面一樣亂。所有的房間只有四堵墻的框架,沒門沒窗,沒水沒電。兩個人在樓道里愣住了:這地方怎么可能住人呢?是不是那些工匠在捉弄他們?
正在納悶之時,兩個人幾乎同時發(fā)現樓道盡頭的一間“房子”里,似乎透出一線光亮。
他們很快摸索著走了過去。
他們來到門口,不由自主地呆住了。
孫少平正背對著他們,趴在麥秸桿上的一堆破爛被褥里,在一粒豆大的燭光下聚精會神地看書。那件骯臟的紅線衣一直卷到肩頭,暴露出了令人觸目驚心的脊背——青紫黑淀,傷痕累累!
大概完全憑第六感覺,孫少平猛地回過頭來。他在驚訝之中,下意識地兩把將線衣扯下來,遮住了自己的脊背。
……
他只好掩飾著這種心境,說:“我都好著哩!本來下面有住處,我為了找個安靜地方看書,才搬到這里來住的……咱家里沒什么事吧?”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先生留給廣大青年一部最好的勵志作品,主人公孫少平,在困苦的生活中、在繁重的勞動中、在艱辛的工作中、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然發(fā)奮讀書、投入學習,他在無論何時都堅持提升自我、堅守理想目標的精神,是何等地令人感動!
祖國的未來由現在青少年塑造,青少年的未來由現在的教育者塑造,本期《網絡書香》,愿我們的校園里厚德載物,愿我們的青少年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