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在距離北京市鬧區89公里外的張辛莊小學廢棄校園里,簡陋低矮教室中坐著“工人大學”全校19名學生,這恐怕是北京市最簡陋的“大學”了,這所所謂的大學每期免費招收30人,以種菜等勞動換學費,目前已經培訓了200多名學員。他們為打工者提供課程培訓,旨在讓打工者清醒的、有尊嚴的活著。農民工打工者在這里被稱作“新工人”。 來到這里學習的打工者要走下生產線,暫時放棄工作,脫產學習半年。而且還要學些看來有點“務虛”的文化課。學員當中,80后、90后打工者居多,徘徊于城鄉之間,有人說他們是“迷失”的一代打工者。大半年不工作、不賺錢,他們為什么要來這“上大學”?他們對工作和生活又有怎樣的感受?勞動節后,青年節前,我們來關注青年打工者。 劉海慶:最大的一個收獲是感覺理想是不可或缺的,多讀書,多讀無字之書,多去接觸社會上這些事情,感受就是人間有真情人間有真愛。 課堂上,20歲的濟南小伙子劉海慶正站在黑板前和同學分享他在“工人大學”自我成長課上的學習收獲。叫“大學”,但“工人大學”并不是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學校,而是一個培訓機構,在距離北京城區89公里的一所廢棄小學里,校園空地上堆著木料,道旁長著雜草。恐怕算得上是北京“最簡陋大學”了。從西藏來的拉珍說,剛到的時候她嚇了一跳。 拉珍:一聽到大學,哇,大學。第一次進工大以后,這邊的環境很落后啊,哇,原來首都北京也有這樣的一面啊,然后吃飯學費都不用給錢,是不是傳銷呢。 “工人大學”這學期有19個學生,課程有計算機技術、“自我認知成長課”、“新聞”、“勞動法”。本期學生陳佳盛23歲,但已經是有著七八年工作經驗的資深打工者了,來這里前,他每月打工有三千多塊的薪水。在這,他迷上了修圖軟件。但學個計算機,這在他打工的廣東也不是件難事,他為什么還是放著薪水不掙,從廣東跑到北京? 陳佳盛:就是我讀到五年級,出來到現在,七八年都沒有看過書,整天就是蹲在廠里面,想要干點別的,不知道干什么。但是學點技術我也不會跑這么遠。在這邊吧,學技術除外,還可以讓我跟別人更好地溝通,更好地了解自己。 鄧軍輝是“工人大學”的往期畢業生,當時,對打工工作不滿意,又不知道要做什么,他就來這上了學,此后沒有再回去打工: 鄧軍輝:我當時出去的時候還背了好多書,最喜歡的小說是《平凡的世界》,那時候我就經常看書,我看書還被抓被罰了款。在工廠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每天上班都會坐在那里,不動啊,有時候多的時候可以上十五個小時。因為前面流水線是不能停的,所以上廁所的話有一個離崗證,一次性只能去一個人,老去的話線長會說你。 鄧軍輝說,有次“線長”把一個女工罵哭了,其他工人不滿,就都停下了手里的活兒,聲援工友。雖然,這會影響他們的計件工資,但大家還是這樣做了。“工人大學”的創辦人和主力教師,孫恒說,現在的年輕打工者和過去很不一樣了: 孫恒:最開始出來打工的,和現在新生代相比,他們的訴求不一樣。現在的年輕人,他們更希望融入城市的生活,更愿意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是,表面上看起來年輕人很迷茫但是另一方面呢反過來他們的權益意識更增強了。 在課上,孫恒常會講到某企業工人14連跳事件。他原是一名中學老師,后來辭職成為流浪歌手。在課堂上,他和學員們談論“思想”: 孫恒: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人,而人不是機器,不是說掌握個技能就行了。一個年輕人,如果他思想迷茫,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和目標,他學到再多技能又有什么用。 在孫恒看來,來上課的年輕打工者,他們似乎和“工人大學”所在的位置一樣面臨一個問題,是否屬于城市? 孫恒:回不去的家鄉,呆不下的城市,要長期流動在城鄉之間,處于一種迷茫徘徊的狀態。我覺得普遍來講,就是很迷茫,對于未來,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清楚未來的人生方向。打工十年,我年紀大了我回不去了,那我怎么辦? 學校的另一位主力教師是孫恒的妻子,學者呂途。她訪談過上百名打工者,出版了兩本有關“年輕務工者”的書,她把他們稱作“中國新工人”。那么,“工人大學”能給年輕的打工者們想尋找的答案嗎?采訪中,談起課程和收獲,很多學員都會說起一些相似的內容,比如,“我更懂得要幫助別人”。他們“異口同聲”的背后,似乎傳來了老師上課時所講的話。但也有學員,對課程發表了稍顯不同的看法: 學員:文化課這一塊,可能我一時間不能接受這里面的一些理論和價值,可能是我接受能力比較差吧。因為這邊理論方面的學習比較傾向于理想化吧。 作為研究者和教師,呂途認為,這個社會給年輕工人的選擇太少,“工人大學”希望為他們提供更多想象、提出更多可能: 呂途:當一個人迷茫的時候,他要找方向的時候,他遇到了這樣的一種可能性。一直在強調這種可能性,其實我們也有很多學員畢業之后,回到工廠,那他們回到工廠之后,他們的精神狀態和感受,也是和以前不一樣的。不是說讓大家都去脫離勞動者這個身份,而是要做一個有尊嚴的勞動者。 學員劉海慶說,以后想和老師一樣做公益;學員梁棟說,學完了,可能還是要先回到工廠,畢竟改變是個漫長的過程;畢業學員鄧軍輝說,在工人大學學會了彈吉他,沒準以后有機會去做流浪歌手。(記者劉飛 實習記者鄧詩如) |
相關閱讀:
- [ 05-03]廈門海警攜手廈門大學共建教育實踐基地
- [ 05-03]人民大學一男生墜樓身亡 事發宿舍一年內發生3起墜樓
- [ 05-02]國內|陜西安康烈士陵園現違建墓:四名官員被查|成都大學健美班照片躥紅
- [ 05-02]成都大學健美班學生照片躥紅網絡(圖)
- [ 04-30]閩南師大黨委書記林曉峰率代表團一行訪問成功大學共商合作辦學事宜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