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大學”校園-在距北京城區80多公里的一所小學內 工人大學圖書室-學生們在這里圍坐上“自我認知成長”課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在北京郊區一所廢棄的小學校園里藏著一所“工人大學”,給打工者提供課程培訓。但是,和很多技術學校、夜校不同,來這里學習,需要打工者走下生產流水線,暫時放棄工作,脫產到這里學習半年。而且,還要學習看來來有些“務虛”的文化課。 每個學期,大概會有近20名學生來這學習。當中,80后、90后打工者的身影越來越多。大半年不去掙錢,他們為何要來這“上大學”?90后打工者,對工作和生活有著怎樣的感受?徘徊于城鄉之間,有人說,他們是“迷失”的一代打工者,五一國際勞動節后,五四青年節前,讓我們去聽聽年輕打工者的故事。 叫“大學”,但“工人大學”并不是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學校,而是一個培訓機構,在距離北京城區89公里的一個廢棄小學里,校園空地上堆著木料,道旁長著雜草。從西藏來的拉珍說,剛到的時候嚇了一跳。 拉珍:大學,哇,一聽到大學。第一次進工大以后,這邊的環境很落后啊,哇,原來首都北京也有這樣的一面啊,是不是傳銷呢。 “工人大學”這學期有19個學生,課程有計算機技術、“自我認知成長課”、“新聞”、“勞動法”…… 本期學生陳佳盛23歲,但已經是有著七八年工作經驗的資深打工者了,來這里前,打工每月有三千多塊的薪水。在這,他迷上了修圖軟件。 但學個計算機在他打工的廣東也不是難事,他為什么還是放著薪水不掙,從廣東跑到北京?他說,打工后他有七八年沒看過書了: 陳佳盛:整天就是蹲在廠里面,社會也出來闖過了,想要干點別的,不知道干什么。學技術我也不會跑這么遠。在這邊吧,學技術除外,還可以讓我自己成長,跟別人更好地溝通,更好地了解自己。 鄧軍輝是“工人大學”的往期畢業生,當時,對打工工作不滿意,又不知道要做什么,他就來這上了學,此后沒有再回去打工: 鄧軍輝:每天上班都會坐在那里,不動啊,有時候多的時候可以上十五個小時。因為前面流水線是不能停的,上廁所的話有一個離崗證,一次性只能去一個人,去多了,都會被線長罵。 “工人大學”校園里-由學生挑選謄寫的新聞板報 在課上,有老師會講到某企業工人14連跳事件。他就是“工人大學”的創辦人和主力教師,孫恒。他原是一名中學老師,后來辭職成為流浪歌手。在課堂上,他和學員們談論“思想”: 孫恒: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人,而人不是機器,不是說掌握個技能就行了。一個年輕人,如果他思想迷茫,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和目標,他學到再多技能又有什么用呢。 在孫恒看來,來上課的年輕打工者,他們似乎和“工人大學”所在的位置一樣面臨一個問題,是否屬于城市? 孫恒:普遍來講就是很迷茫,不清楚未來的人生方向。回不去的家鄉,呆不下的城市,長期流動在城市之間,處在迷茫徘徊的狀態。在中國,這樣的新生代打工青年有一億五千萬人。 學校的另一位主力教師是孫恒的妻子,學者呂途。她訪談過上百名打工者,出版了兩本有關“年輕務工者”的書,她把他們稱作“中國新工人”:老一輩打工者只想掙錢,而“新工人”更愿意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 呂途認為,這個社會給年輕工人的選擇太少,“工人大學”只是為他們提供更多想象: 呂途:一直在強調這個可能性,其實我們也有很多學員畢業之后回到工廠,他們的精神狀態和感受,是和以前不一樣的,不是說讓大家都去脫離勞動者這個身份,而是要做一個有尊嚴的勞動者。 學員梁棟說,畢業之后他可能還是會回到工廠,改變是個漫長的過程。(記者劉飛 實習記者鄧詩如) |
相關閱讀:
- [ 04-21]老人蝸居公園多年掃舞池換食物 網友發起尋親微博
- [ 04-17]專屬蝸居的迷你花園設計
- [ 04-13]廈大學生離家出走4年 父母蝸居陋室盼望兒子回家
- [ 04-11]八旬老人宅基地被霸占租房蝸居 起訴兒媳討房產
- [ 04-08]南靖流浪女子蝸居路旁不討食 盼望親人帶她回家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