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復玲(右)提著盒飯上班,一路和居民聊家常。通訊員李超攝
浙江在線01月05日訊(浙江日報記者 周詠南翁浩浩 謝曄 區委報道組 張繪薇) 社區是船,人心作槳。
這個理念,早已深深刻在寧波市江東區劃船社區黨委書記俞復玲的心中。
在她看來,社區里的每一陣歡歌笑語,每一聲深情問候,甚至是居民每一次抱怨,都是難忘的記憶,成為她工作的動力。
從普通布廠女工,到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從基層“小巷總理”,到黨的十八大代表,俞復玲憑借滿腔的熱情、辛勤的付出,把一個基礎設施差、特殊群體多的老社區,逐步打造成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的全國樣板。她也因此有了一個讓人備感親切的稱呼——復玲書記。
新年伊始,歲月在俞復玲的生命里又添了一道印痕,但今年58歲的她活力依然:走訪社區老人和特殊家庭,請人修剪社區里的樟樹枝,規劃新建約200個車位……各種想法都已納入工作計劃表。
近日,記者再次采訪這位劃船社區的“劃槳人”,傾聽她的心聲。
民生賬——
動真情,居民冷暖記心頭
“把小事做好了,就沒事;如果做不好,小事會成大事。” ——俞復玲
冬日,晨曦中透著寒意。清早7時30分,社區居民們又看到俞復玲熟悉的身影,還有親和力十足的笑容。這是她的習慣——每天提前1小時上班,繞社區走一圈。
“就是想看看社區的情況,聽聽居民的想法。”俞復玲說,她很享受這漫步的時光。居民們一聲招呼、一句問候,都會讓她充滿暖意。
10余年來,俞復玲與社區日夜守望,與居民朝夕相處,這里的一草一木,都讓她強烈感受到一種家的情感。正是這種情感,讓她記滿了40余本《民情日記》。這些承載著居民需求和心聲的《民情日記》,就如同一本本民生賬本,讓她掂量出“民生優先”的重要性。
“社區有3800多戶家庭,1萬多名居民,每位居民都有各自的想法。作為社區干部,我們要盡可能滿足他們各自的需求。”俞復玲說。
于是,一句“有事來找我”,讓社區居民牢牢記住了俞復玲。
這些年來,居民們欣喜地看到,社區一些老大難問題逐步得到解決:一家社區居家養老中心,每天準點為獨居或困難老人送上熱騰騰的飯菜;一所“四點鐘學校”,讓放學的孩子有了臨時去處;一個螺螄殼里做道場般的精細規劃,去年讓社區增加了60余個停車位……
而此時,俞復玲又把目光投向一些特殊人群。
在劃船社區,流傳著一個“盲人聽海”的美好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沈國棟,今年42歲。他自小失明,憑借自己的努力開了一家推拿店。一次和俞復玲聊天時,他道出了內心塵封的愿望:“復玲書記,我想……看看大海。”
“一個盲人,怎么看海?”聽到這樣的愿望,俞復玲有些疑惑。“記得小時候,我在收音機里聽過海浪聲,一直盼著有一天能到海邊看看。”沈國棟解釋。
俞復玲立刻明白,這其實是一種信念,每個人都渴望精彩的人生,并為之不懈努力和奮斗。“這個心愿,我們一定要幫他完成!”在俞復玲的聯絡下,3名社區在職黨員認領了這個“微心愿”。1個多月后,他們陪沈國棟來到舟山群島。沈國棟慢慢走向海灘,盡力前傾著身子,聆聽海浪的聲音,深吸大海的氣息,突然間,淚水奪眶而出。
不僅是沈國棟,社區里越來越多的殘疾人,感受到各種關愛和溫暖。
在劃船社區,有一處特別溫馨的場所——“夢工坊”,這是俞復玲一手創建的。走進“夢工坊”,只見柜子上擺放著精美的花卉植物,櫥窗里陳列著各式手工藝品,還有象征祝福的千紙鶴,這些都出自社區殘疾人之手。如今,這里成為10余名殘疾人的精神家園:他們溝通交流,唱歌跳舞,還通過做手工活自食其力。
俞復玲一有空,就會來看望他們。每次,她都會像個鄰家阿姨,幫他們整整衣服,或是俯身細語,他們臉上的表情立刻變得豐富起來。
阿軍,24歲那年,因生活受挫得了自閉癥,從此不愿說話,生活不能自理,只能靠母親照料。轉眼24個寒暑過去,原本幸福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我曾以為只要努力,就能讓兒子恢復正常,現在看來是沒希望了。”母親徐阿姨向俞復玲訴苦。
聽說阿軍有個習慣:每天傍晚5時多,要在母親陪同下出門散步,俞復玲決定去“會會”他。“我們做朋友好嗎?”第一次,她熱情搭訕,阿軍沒理睬。第二天,她又裝作邂逅。“有什么煩心事,可以跟我說說。”俞復玲依舊熱情。第三天,阿軍又一次見到俞復玲,抬頭瞥了一眼,還是不吭聲。不過正是這一眼,讓俞復玲覺得“有戲”。
俞復玲帶阿軍來到“夢工坊”,幾乎每天抽時間來看他。“阿軍,你的手藝真棒!”“阿軍,你今天特別精神!”一個多月后的一天,俞復玲像往常一樣夸獎阿軍。突然間,阿軍抬起頭,輕喊了一聲“書記阿姨”,露出甜甜的笑容。“書記阿姨”,一個簡單的發音,卻飽含著愛的溫情。正因為有愛,阿軍打開了關閉24年的心門,重拾生活的自信。
用“真誠的心”服務居民的事,用“婆婆的嘴”溫暖居民的心,用“毛驢的腿”深入居民的家,用“橡皮的肚”包容居民的怨。10余年來,這是俞復玲為人處事的原則。而今,這也成為她身邊社區工作人員的行為準則。
社區賬——
見真心,小巷總理為大家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眾人劃槳才能開大船。” ——俞復玲
身披冬日暖陽,走在劃船社區的荷花路,只見道路寬闊平整,兩側墻畫訴說著劃船巷、賣席橋以及荷花莊的來歷。而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社區每個墻門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思源樓”,取自居民鮑澄文的詩句“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漁悅樓”,住的大多是早年的漁民世家;“同心樓”,社區第一桌“墻門年夜飯”開席于此。
點滴間,居民和訪客都感受到一種大家庭式的溫暖。居民們說,俞復玲就是這個大家庭的家長。
不過,俞復玲卻有自己的想法:“社區大小事務,光靠社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