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復玲一有空,就會來看望他們。每次,她都會像個鄰家阿姨,幫他們整整衣服,或是俯身細語,他們臉上的表情立刻變得豐富起來。 阿軍,24歲那年,因生活受挫得了自閉癥,從此不愿說話,生活不能自理,只能靠母親照料。轉眼24個寒暑過去,原本幸福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我曾以為只要努力,就能讓兒子恢復正常,現在看來是沒希望了。”母親徐阿姨向俞復玲訴苦。 聽說阿軍有個習慣:每天傍晚5時多,要在母親陪同下出門散步,俞復玲決定去“會會”他。“我們做朋友好嗎?”第一次,她熱情搭訕,阿軍沒理睬。第二天,她又裝作邂逅。“有什么煩心事,可以跟我說說。”俞復玲依舊熱情。第三天,阿軍又一次見到俞復玲,抬頭瞥了一眼,還是不吭聲。不過正是這一眼,讓俞復玲覺得“有戲”。 俞復玲帶阿軍來到“夢工坊”,幾乎每天抽時間來看他。“阿軍,你的手藝真棒!”“阿軍,你今天特別精神!”一個多月后的一天,俞復玲像往常一樣夸獎阿軍。突然間,阿軍抬起頭,輕喊了一聲“書記阿姨”,露出甜甜的笑容。“書記阿姨”,一個簡單的發音,卻飽含著愛的溫情。正因為有愛,阿軍打開了關閉24年的心門,重拾生活的自信。 用“真誠的心”服務居民的事,用“婆婆的嘴”溫暖居民的心,用“毛驢的腿”深入居民的家,用“橡皮的肚”包容居民的怨。10余年來,這是俞復玲為人處事的原則。而今,這也成為她身邊社區工作人員的行為準則。 社區賬—— 見真心,小巷總理為大家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眾人劃槳才能開大船。” ——俞復玲 身披冬日暖陽,走在劃船社區的荷花路,只見道路寬闊平整,兩側墻畫訴說著劃船巷、賣席橋以及荷花莊的來歷。而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社區每個墻門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思源樓”,取自居民鮑澄文的詩句“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漁悅樓”,住的大多是早年的漁民世家;“同心樓”,社區第一桌“墻門年夜飯”開席于此。 點滴間,居民和訪客都感受到一種大家庭式的溫暖。居民們說,俞復玲就是這個大家庭的家長。 不過,俞復玲卻有自己的想法:“社區大小事務,光靠社工 |
相關閱讀:
- [ 08-06]村民劃槳聲驚動野豬 私自圍捕致1人被咬身亡(圖)
- [ 08-26]福建:政府掌舵企業劃槳 激活養老一池春水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