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復玲(右)提著盒飯上班,一路和居民聊家常。通訊員李超攝 浙江在線01月05日訊(浙江日報記者 周詠南翁浩浩 謝曄 區委報道組 張繪薇) 社區是船,人心作槳。 這個理念,早已深深刻在寧波市江東區劃船社區黨委書記俞復玲的心中。 在她看來,社區里的每一陣歡歌笑語,每一聲深情問候,甚至是居民每一次抱怨,都是難忘的記憶,成為她工作的動力。 從普通布廠女工,到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從基層“小巷總理”,到黨的十八大代表,俞復玲憑借滿腔的熱情、辛勤的付出,把一個基礎設施差、特殊群體多的老社區,逐步打造成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的全國樣板。她也因此有了一個讓人備感親切的稱呼——復玲書記。 新年伊始,歲月在俞復玲的生命里又添了一道印痕,但今年58歲的她活力依然:走訪社區老人和特殊家庭,請人修剪社區里的樟樹枝,規劃新建約200個車位……各種想法都已納入工作計劃表。 近日,記者再次采訪這位劃船社區的“劃槳人”,傾聽她的心聲。 民生賬—— 動真情,居民冷暖記心頭 “把小事做好了,就沒事;如果做不好,小事會成大事。” ——俞復玲 冬日,晨曦中透著寒意。清早7時30分,社區居民們又看到俞復玲熟悉的身影,還有親和力十足的笑容。這是她的習慣——每天提前1小時上班,繞社區走一圈。 “就是想看看社區的情況,聽聽居民的想法。”俞復玲說,她很享受這漫步的時光。居民們一聲招呼、一句問候,都會讓她充滿暖意。 10余年來,俞復玲與社區日夜守望,與居民朝夕相處,這里的一草一木,都讓她強烈感受到一種家的情感。正是這種情感,讓她記滿了40余本《民情日記》。這些承載著居民需求和心聲的《民情日記》,就如同一本本民生賬本,讓她掂量出“民生優先”的重要性。 “社區有3800多戶家庭,1萬多名居民,每位居民都有各自的想法。作為社區干部,我們要盡可能滿足他們各自的需求。”俞復玲說。 于是,一句“有事來找我”,讓社區居民牢牢記住了俞復玲。 這些年來,居民們欣喜地看到,社區一些老大難問題逐步得到解決:一家社區居家養老中心,每天準點為獨居或困難老人送上熱騰騰的飯菜;一所“四點鐘學校”,讓放學的孩子有了臨時去處;一個螺螄殼里做道場般的精細規劃,去年讓社區增加了60余個停車位…… 而此時,俞復玲又把目光投向一些特殊人群。 在劃船社區,流傳著一個“盲人聽海”的美好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沈國棟,今年42歲。他自小失明,憑借自己的努力開了一家推拿店。一次和俞復玲聊天時,他道出了內心塵封的愿望:“復玲書記,我想……看看大海。” “一個盲人,怎么看海?”聽到這樣的愿望,俞復玲有些疑惑。“記得小時候,我在收音機里聽過海浪聲,一直盼著有一天能到海邊看看。”沈國棟解釋。 俞復玲立刻明白,這其實是一種信念,每個人都渴望精彩的人生,并為之不懈努力和奮斗。“這個心愿,我們一定要幫他完成!”在俞復玲的聯絡下,3名社區在職黨員認領了這個“微心愿”。1個多月后,他們陪沈國棟來到舟山群島。沈國棟慢慢走向海灘,盡力前傾著身子,聆聽海浪的聲音,深吸大海的氣息,突然間,淚水奪眶而出。 不僅是沈國棟,社區里越來越多的殘疾人,感受到各種關愛和溫暖。 在劃船社區,有一處特別溫馨的場所——“夢工坊”,這是俞復玲一手創建的。走進“夢工坊”,只見柜子上擺放著精美的花卉植物,櫥窗里陳列著各式手工藝品,還有象征祝福的千紙鶴,這些都出自社區殘疾人之手。如今,這里成為10余名殘疾人的精神家園:他們溝通交流,唱歌跳舞,還通過做手工活自食其力。 |
相關閱讀:
- [ 08-06]村民劃槳聲驚動野豬 私自圍捕致1人被咬身亡(圖)
- [ 08-26]福建:政府掌舵企業劃槳 激活養老一池春水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