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中國米:從基因到餐桌
2015-03-23 11:4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林晨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育種是個技術活,水稻育種涉及到的學科至少有土壤學、地質學、氣象學、作物栽培學、植物病理學、作物昆蟲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不是“博士農民”一點還真玩不轉。 既要會插秧,也要會用顯微鏡;下得了試驗田,更要上得了實驗室。育種家王榕寧告訴記者,他們3名科研人員、100萬資金投入,每年參加測試的品種就能有40到50個。隨著技術的進步,如今的育種模式正由田間常規育種逐步向“田間+實驗室”轉變。 即使如此,常規水稻育種成功也是個小概率事件,“失敗是經常的事情”。以王榕寧參與的獲海南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的某品種為例,光父本的孕育就經過了雜交、復合雜交、系統選育3個技術手段選育而成,歷時5年8代,再經過3年,才與母本經過測交、優良株系篩選、抗性鑒定、米質測定、品比區試等技術手段,得到了最終的農作物品種審定證書。 3.守護天下糧倉需要高科技 對中國人來說,對饑餓的恐懼古已有之,所以儲備糧食是一個數千年的老傳統。中儲糧辦公廳研究室副主任顧洪明梳理一下發現,從夏商時代開始,先人們積累了豐富的糧食儲備經驗。正所謂,“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 習近平專門說過儲量的重要性,“設立常平倉是我國的傳統,在穩市、備荒、恤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能天天在城市里很難感受到缺糧的恐懼,但歷史與現實,總在提醒我們儲糧的重要性。 中央儲備糧荊門直屬庫主任胡繼學每天一睜眼,就要想著手底下管理的這10萬噸糧。像他管理的這種中儲糧的庫,湖北有16個,全國有346個。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