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界代表委員之聲】
許江代表(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下足“笨”功夫 做好“深”文章
創作藝術作品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優秀的作品一定是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生活的。藝術作品必須解決“深”這個字,要站在人民的高度、歷史的高度來創作。要去除作品創作中的功利和浮躁,只有長期深入生活,把生活作為塑造作品生命的現場。藝術家要深耕現實生活,從生活中獲得滋養,用創作回饋生活,用創作給心靈以滋養,下足“笨”功夫,做好“深”文章,才能創作出充滿時代氣息、富有靈魂的作品。
(光明日報記者 張進中采訪整理)
崔巍代表(浙江舞蹈家協會主席、杭州歌劇舞劇院院長)
提升精神造就文藝“高峰”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命脈。作為一名藝術家,應該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用激情與真誠謳歌偉大的時代,創作出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百姓喜愛的藝術作品。文藝創作有“高原”更要有“高峰”,文藝上的“高峰”不但是技巧上的,而且是通過藝術表現出來的靈魂和精神,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同時,我們要完善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的政策機制,讓廣大的文藝工作者能夠潛心創作。
(光明日報記者 張進中采訪整理)
錢念孫代表(民盟安徽省委副主委、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
文藝界近期出現了新變化
去年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后,文藝界經過一段時期的學習、消化、沉淀,有了新的變化。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題活動廣泛展開。二是厘清了文藝與市場的關系,即解決了經濟效益是否為衡量作品好壞的首要標準問題。三是潛心精品創作的氛圍初步形成,很多人自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內容。但同時也要注意,徹底扭轉一些不良傾向,端正思想觀念和創作態度,還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光明日報記者 李苑采訪整理)
朱海燕代表(中國兒童戲劇研究會副會長、安徽省話劇院院長)
貼近百姓才會有好作品
近年來,安徽省話劇院深入生活、扎根群眾,創作并演出了一大批貼近生活、貼近百姓的優秀劇目,受到群眾好評。在兒童劇領域,編排演出了《大森林的故事》《山里的泥鰍》《海的女兒》等。在成人劇方面,排演了《萬世根本》《徽商傳奇》等,還推出《中國好人安徽大舞臺》系列組合式話劇在全省巡演,把安徽各地的好人好事通過話劇呈現給大家。同時也應看到,基層群眾文化生活仍然不夠豐富,希望政府更多地創造條件,讓老百姓享受更多文化大餐。
(光明日報記者 齊芳采訪整理)
王繡代表(洛陽市文聯副主席、洛陽市美術家協會主席)
好作品的靈魂源于生活和人民
有靈魂的作品才會真正打動人心,這種靈魂,創作者只有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才能親身體驗。文藝工作者要下到基層,去反映百姓的生活,反映改革開放以來的時代精神和時代風貌。如今,政府和各方面支持力度加大,文化下鄉經費充足,交通更為便利,極大方便了文藝工作者下基層,與老百姓的聯系也越來越密切。相信未來我們不僅能創作出更多有靈魂的作品,基層的文化市場也會更加繁榮,文化產業也將越來越壯大。
(光明日報記者 劉夢采訪整理)
李金枝代表(豫劇表演藝術家、河南省豫劇二團副團長)
讓更多青年加入文化惠民隊伍
文藝是群眾生活的精神食糧,而這正是文藝的根本價值所在。2014年,我們河南豫劇院二團共下鄉演出224場,讓大量留守的老人和兒童在家門口就能聽到最新劇目。如今,文化惠民活動不僅靠專家型人才帶動,同樣有許多剛畢業的青年人加入到下鄉的隊伍中去,他們都在與群眾的交流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同時,在與群眾交流的過程中,一些展現時代精神的真人真事又會成為創作的靈感源泉,激勵著我們融入更多藝術元素,創作出更多優秀劇目來回報人民群眾。
(光明日報記者 劉夢采訪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