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3日電新的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穩增長調結構的緊要之年。坐標已定,藍圖可期。面對“四個全面”的偉大征程,如何在“三個之年”里對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布局謀篇、播撒希望,代表委員就此熱烈討論,紛紛建言獻策。
關鍵之年:啃下改革硬骨頭釋放發展新活力
新的一年,深化改革的任務更加艱巨而緊迫。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六盤水市市委書記李再勇說:“改革是加快發展的關鍵一招,只有通過改革才能真正推動科學的產業轉型,只有通過改革才能真正提高政府效率,才能構建新的經濟體系、產業體系和社會發展的保障體系。”
“錦州有個民生工程,手續跑了8個月,公章蓋了133個,審批手續到現在還沒有辦完。這說明我們的簡政放權還遠遠沒有到位。”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省長李希認為,必須通過改革,做到真正的簡政放權,最大限度地激發市場活力。
據介紹,2014年,遼寧省政府取消了783項審批事項,加大了簡政放權力度。但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仍有60%的企業對這些舉措感受不深。
“遼寧要真正實現全面振興發展,必須用好倒逼機制,闖過市場難關。凡是市場能發揮作用的領域,都要交給市場,最大程度減少政府對企業、對微觀事務的干預,最大限度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李希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表明,什么時候改革有重大突破,什么時候增長的內生動力就強。“今年應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價格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等,推動實施新一輪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釋放市場活力,對沖經濟下行壓力。”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學會會長賈康看來,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很大,在全面深化改革攻堅克難的關鍵期,為了調動經濟發展的潛力,政府要在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同時,積極轉變職能,抓緊在優化結構和改善民生方面有所作為,與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建立合作機制,對接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宜春市市長蔣斌認為,全面深化改革,要狠抓各項改革措施落地生根,爭取在行政審批、地方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更大進展,突破落后思想束縛,打破小團體利益藩籬,從而破解難題,激發市場活力。
“我們還特別期盼能夠實現網上審批。從新疆到北京路程遙遠,行政成本很高,如果實現了網上審批,就能夠真正解決審批環節多、時間長、隨意性大、公開透明度不高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劉新齊說。
緊要之年: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點
新的一年,經濟新常態特征更加明顯,調結構、轉方式的任務更加迫切。調,可能帶來經濟增速下滑,不調,經濟發展很難持續。如何把握好平衡點?
“調結構、轉方式,這是大勢所趨。要從兩方面努力:一方面在經濟增長上穩政策、穩預期;另一方面也要調結構、轉型升級。這不是一對矛盾體,后者恰恰是前者的實現途徑。”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經濟學院院長呂忠梅說。
呂忠梅認為,現階段不必擔心調結構帶來的下滑,因為從長期看,結構調整能夠保障經濟持續增長。比如環保標準的提高,對生產方式就是一種倒逼,有利于促進生產技術的創新、生產效率的提高,甚至能夠促進新型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只不過這是一個較長的過程,需要經歷陣痛。
結構調整之下,新的增長點在哪里?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認為,通過制度創新,環境治理完全可以打造為中國經濟新增長點。
他認為,在國家層面,應該實施工業綠化戰略。在沿海一帶適當發展綠色重工業,而在內地像河北、山西等地,先砍掉重污染產業,再由環保基金補貼搞招商,引進污染少的先進制造業,實現環保與轉型并進的局面。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說,在看見產能過剩的壓力和調整的同時,也要看到存在的新機遇,比如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足等,這方面的空間還很大。
“科學的調結構可以讓我們適應經濟新常態,經濟結構更合理,產業發展可持續。當下需要抓住新機遇,把好結構調整,引領可持續發展。”李再勇說。
開局之年:讓依法治國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有力保障
新的一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依法治國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今年是我們落實中央‘四個全面’布局的起步之年,各項工作是在黨的領導之下,在法治的軌道之上,貫穿‘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這條主線,這是我們2015年工作和未來很長時間主要工作的基本調子。”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銅仁市市長夏慶豐說。
他認為,在基層工作中,要把從嚴治黨反腐敗和依法治國緊密結合,把勤政廉政守法作為常態,作為從嚴管理每個單元的基本要求。
“一個國家的健康發展,必須要有完善的、規范的法律體系,只有通過嚴格依法辦事,依法行政,才能更加公平為老百姓服務,只有通過公平服務才能贏得老百姓支持,夯實群眾基礎。”李再勇說。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汪利民認為,我們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現實生活中,行政執法人員知法犯法、徇私枉法的現象仍有發生,一些領導干部法治意識不強,遇事還是習慣于“拍拍腦袋”“打打招呼”。針對上述亂象,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堅持依憲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依法全面履行職責,所有行政行為都要于法有據,任何政府部門都不得法外設權。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海口市市長倪強十分認同。他說,權力濫用,濫則腐敗。如果政府權力缺乏有效監督和約束,就容易成為謀取私利的工具。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強化依法行政觀念,嚴格履行法定職能,特別是要自覺接受人民監督,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
“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政府工作的基本準則,是依法治國方略的關鍵所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汪利民說,要充分發揮法治對改革的引導和規范作用,通過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的法定化,科學梳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記者趙曉輝、吳雨、于文靜、華曄迪、高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