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務實,不是因為“八項規定”而暫避風頭,而要內化為政府公權運行的自覺,從不敢花變為不能花。這在才是更可期的日常化的穩定制度保證。深化細化預算決算公開,是權力透明的根本。
作者:李曉亮
兩會繼續中。今年接近尾聲的時候,有媒體回頭盤點兩會“新風”,如兩會節儉風吹走了哪些“奢侈品”?目之所及,節儉風繼續升級,成為一種“新常態”。“會風會紀督查組”首次亮相政協大會秘書處,確保會議的風清氣正。(3月12日新華社)
具體從歡迎儀式、會場布置、著裝、餐飲、紀念品等方面對比,發現“鮮花迎接成為歷史”,“兩會不擺花,不鋪紅地毯,不放氣球等節儉風已經習以為常。”;“貂皮大衣、名牌包包、愛馬仕皮帶、迪奧眼鏡等往年時常見到的耀眼奢侈品,今年基本和兩會絕緣”;“礦泉水都實行‘實名制’”,“駐地酒店房間沒有紀念品,也沒有特產和購物優惠券。”
當然,厲行節儉辦會的,也不止全國兩會。此前地方兩會,幾乎最亮眼的高頻詞都是大致相同的一個“儉”字。各地雖有細微差別,但“務實高效,厲行節儉”,卻是你點了一圈之后,發現可以提煉出來相互通約的最大公約數。
稍微回溯一下,其實會風節儉,又何止起始于此?這幾年,從中央到地方,在諸如“兩會”等重大議程上,都是本著克勤克儉、務實高效原則,擯棄了各種花里胡哨、虛頭巴腦、勞民傷財的那套鋪排浪費的花架子。
特別是這兩年從年初刮到歲尾的政務新風,如“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反“四風”,以及之前兩辦印發黨政機關公務管理38條禁令等,核心要義,概括起來,都是反奢靡反浪費反官僚形式主義等等。
別說有中央三令五申的一道道禁令大“限”于前,就大街上隨便拉一個并無多少政治素養的普通民眾,按最樸素的想法,既然所有公務人員都是人民雇員,為民效力,那么政務公務會務開支,不就本應有最基本的“成本意識”,能省則省嗎?畢竟,公共財政,一分一毫,皆取于民,鋪排浪費,揮霍無度,于心何忍?如果人人都有底線,以上種種禁令根無需涉及一些太具體而微的指示規范。
任何事兒,只要形成習慣,就會產生路徑依賴,要改變慣性,成本就會非常高,阻力也會格外大。所謂“習慣成自然”,這時著力改變,反倒好像顯得迂腐愚鈍,“不識時務”了。所以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擬60萬采購千只手表作‘兩會’留念”的新聞遭輿情熱議。而這次媒體綜合盤點會風時,“紀念品”一項又把它拉出當反面教材舉例示眾。此事被詬病最多的,其實還不是表價多少,而是采購人員那種“‘兩會’給代表發紀念品‘很正常’”,且“每年都是這樣操作的”,這種思維慣性。習慣了正常了,這才是最可怕的。
而從往年數據看,全國兩會,“僅無紙化辦公這一項,就可節省200萬元開支。”想一想,各地從此每年包括兩會在內的“文山會海”,都能從無紙化提案議案,從完全務必要的鮮花氣球拱門橫幅紅毯等細節處,摳出多少本可節約的公帑,省下多少可用于刀刃的民生錢甚至可能是“救命錢”?
“八項規定”管控“三公消費”,厲行節約。但有些不該堂皇出現的“三公”消費,會不會變相易容,只是由公開專為地下,變得更隱蔽了?要讓節儉辦會從久違的政務新風,變成新常態下的制度常規。還是得用剛性制度約束花錢沖動,從根本上扎緊財政“錢袋子”,才能管住亂花錢的手。權力公開透明,引入外界監督,是最好的防腐劑。
節儉務實,不是因為“八項規定”而暫避風頭,而要內化為政府公權運行的自覺,從不敢花變為不能花。這在才是更可期的日常化的穩定制度保證。深化細化預算決算公開和“三公”經費公開,是權力透明的根本。只有每一筆錢流向透明,每張打印紙的明細,都能在政府預算中公開查詢,且錢袋子攥在民眾手里,務實節儉的政務風氣,才是真正的常態。
當然,回到兩會議題,節儉辦會是主流,而開會主要是解決民生問題。要節儉更要務求實效。“開會必然有成本,關鍵是要讓公眾覺得花得值,要看得見為了納稅人利益而唇槍舌劍的預算辯論,看到代表委員經過細致調研后拿出來的高質量提案議案”。提高會議質量,是簡化會議成本后,我們更應注意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