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下午,西山公園迎春民俗文化活動繼續舉行,主題依然是漢服展示。此外,還有茶道、婚禮、游戲等古代民俗活動的表演。眾多市民在茶余飯后,談天說地之間感受到了傳統民俗文化的魅力。 組社團推廣傳統文化 現有“同袍”200余人 本次活動的參與方之一是綿陽蔓草漢服社,該社團從網絡開始發展,如今已有愛好者兩百余人,他們之間以“同袍”相稱。發起人之一華子告訴記者,“同袍”出自于《詩經·秦風·無衣》當中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原是戰士互稱,后泛指朋友、同窗等關系。在漢服愛好者中,專指“漢服復興者”,表現出共同推廣傳統文化的決心。 在兩天的漢服展示活動中,華子擔當司儀。他不僅要向大家介紹節目內容,還要進行解讀。 “漢服并不等同于漢朝服裝,它的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只要是符合基本特征的服裝都可以叫漢服,漢朝流行的曲裾、唐朝流行的圓領袍、明代的便裝道袍,或是今天我們展示的直裾、齊胸襦裙等,統統屬于漢服。”華子說。 現場展示漢服禮儀 90后小伙知識頗豐 在欣賞漢服舞蹈表演時,有的觀眾提問,這些衣服是否只適合某些場合使用呢?華子解釋說,表演穿著的衣服主要為寬袍大袖,這在古代主要是祭祀、拜廟時的穿著。除此之外,老百姓平時所穿多為“短褐”,原意為粗布短衣,引申為上衣下褲的百姓服飾。主要作為百姓方便活動、居家休閑、勞動服裝或武術軍服穿著,但不宜在禮儀場合穿著。 在民俗環節展示中,觀眾對男女“作揖”姿勢不同比較感興趣。華子說,作揖是抱掌前推,身子略彎,男士是右手在內,左手包于外,女士恰恰相反。女子見人行禮,便是我們經常聽到影視劇中所說的“道萬福”。 17歲的90后西澤是表演團隊的一員,他雖然年紀不大,卻對漢服知識知曉頗多,“綿陽的漢服圈規模并不算大,我們想通過普及推廣,讓更多市民了解、認識民族精粹。” |
相關閱讀:
- [ 02-21]莆田市莆陽書院漢服展 穿漢服過新年體味漢服文化
- [ 01-13]漢服畢業照穿法錯誤引爭議 一起來掃盲漢服知識
- [ 01-10]42女簇擁1男 福建漳州大學生策劃漢服畢業照
- [ 01-02]上海踩踏事故遇難復旦女生愛聽昆曲 熱衷漢服文化
- [ 12-25]湖南高校學子著漢服高舉標語“抵制圣誕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