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歡喜喜過大年”。19日是農歷正月初一,農歷乙未羊年春節。春節是中華民族全年生活的首個重要節日,民間俗稱“過年”或“過大年”。那么,“春節”為何又叫“過年”呢? 民俗專家、專欄作家由國慶介紹說,過年的風俗源遠流長,古代民間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南北朝時代,甚至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辛亥革命以后,逐漸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歷、陽歷兩節,人們把農歷新年正月初一改稱春節。 那么,春節為什么叫過年呢?由國慶解釋說,在遠古的神話傳說中,“年”是一種怪獸,每逢除夕,它一來,百草不生,萬物蒙災。為了美好幸福的生活,人們扶老攜幼紛紛逃離,以便躲避“年”的傷害。同時,將屋里屋外布置紅火一新,張燈結彩,放鞭炮,守歲,這樣,“年”就過去、遠離了。因為“年”懼怕紅色、火光、炸響。 另外,春節從起源上來看,是由古代的豐收祭祀活動演變來的。《說文解字》中說:“年,谷熟也。”由于一年分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谷物多少意味著年景的好壞,因此。“過年”的意思就是祈盼、慶祝五谷豐登糧滿倉。 此外,“年”還是時間的單位,一年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復始,稱為一年。大約在西周時期,年就由谷物成熟之義引申為表示時間的詞了,并且,“年”和“春”常常聯系在一起。古代民間習慣根據二十四節氣安排生產,人們習慣將春天看作是一年的開始,有諺語“一年之計在于春”,說明春季對人們的意義重大,既是一年之始,又要力爭有一個好的開頭。 由國慶表示,自古以來,人們都強調春節作為一年開端的意義。《尚書·大傳》中說:“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說,正月一日是一年的開端,一月的開端,一日的開端。一年之計在于春。新年的意義就在于告別過去,為新的一年而努力奮斗。(記者 周潤健)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