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一些社會人群“恐歸”心態抬頭,回鄉之路是那么近又那么遠,邁不開腳步。鄉愁,成了一道考驗人心的難題:回亦難,不回亦難。

糾結的鄉愁
“從來就沒消啊消停過,關你啥事問這么多,混得好不好有沒有老婆,你問了又能做什么…”“打臉版”《小蘋果》近日在網上熱傳,吐槽回家被七大姑八大姨追問的慘痛經歷。
“以前過年是幸福的日子,有壓歲錢、有許多好吃的,還去親朋好友家拜年,印象中過年都是幸福的畫面。可是不知在何時,過年的幸福感減少了,大家甚至怕過年,因為過年要面對一些不想面對的事情……”有網友在社交網站上留言。
盡管如此,春節前期,令廣大游子“點到手軟”的網站無疑是“12306”。峰值出現在2014年12月19日,這一天12306網站訪問量達297億次,相當于全中國每人點擊21次。
輿論認為,一面“搶票”,一面“恐歸”,這就是當下中國年輕人的真實心理狀態,也反映了當下真實的中國。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似乎只能成為愿景。有人說,每年回家前充滿渴望,回去后卻無奈遭罪:環境變化,酒場不斷,份子錢不斷。
“恐歸族”在常人眼里,是忘本的,甚至被冠上不孝之名。實際上,他們盼回家的心情并不輸于任何人,只是由于多種因素疊加而恐懼回家。
過年九大怕
人在囧途,一票難求;過年花銷,難以承受;沒有對象,家人逼婚;混得不好,無顏歸家;紅包看漲,囊中羞澀;探親訪友,累過上班;聚會攀比,造成矛盾;娘家婆家,回誰家好;盤問工資,怕提年齡。“過年九大怕”的帖子在網上瘋傳后,有人驚呼:條條戳中。半月談記者采訪了幾位“恐歸族”,傾聽他們的心聲。
——催婚劫:婚戀境況怕惹家人心酸
張文丹過了春節就滿28歲,在她老家河北衡水市某鄉村,這個年紀還沒結婚的女孩是家里的老大難。每到過年時,“有對象了嗎?”“什么時候結婚啊?”這些“關心”的話語,著實讓她害怕。
張文丹在河北石家莊工作,是一名新娘化妝師?!耙荒甑筋^很少回家,好不容易過個年,想回家好好陪陪父母,可家里七大姑八大姨真是讓人害怕,真不想回家過年?!睆埼牡ふf,我并不覺得自己年齡大了,但自己的姐姐、弟弟都已經結婚,父母看到我一直單身很是著急,不僅平時打電話催婚,而且發動全家的親戚為我介紹對象,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5年了。
“在老家,同學的孩子都能打醬油了,自己還沒有著落。”面對父母、親友期待的目光,張文丹想想就有點發憷?!敖衲赀^年就不回家了,等過完年后,親戚們都走了,我再回家看望父母?!?/p>
——坎坷奔波:鄉村規矩多令身心俱疲
老家在衡水市阜城縣農村的陳江,十幾年前就開始在外打工,輾轉各地,最后在遼寧大連金州區穩定下來,娶妻生子,貸款買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目前在一家小企業上班。
陳江說:“這些年一直在為春節回家過年糾結。沒結婚前,單身一個,每年都回去??山Y了婚,有了孩子,事就多了,一是孩子太小,擠火車怕出事;二是媳婦是大連人,對河北農村的有些規矩不懂、不理解,怕關系處理不好?!?/p>
“過年誰不想回家呀,可是本來掙的就不多,一家三口回趟家,路費不說,加上給親戚帶禮物,給孩子壓歲錢,花費五六千元,頂我兩個月工資了?!标惤f。
陳江說,2014年春節期間,全家三口人輾轉20多個小時回到老家,媳婦勉強應付村里規矩身心疲憊,兒子由于水土不服生病了。自己陪喝酒迷迷糊糊過了5天,又得返回大連,又是一路辛勞。今年和家里人說好了,不回家過年了。等到春天天氣轉暖時候,把父母接到大連住上一段時間,多陪陪老人家,彌補內心的虧欠。
——沒臉回家:“衣錦還鄉”的現實尷尬
“拿不到工錢,沒臉回家過年。”為了討薪,來自遼寧朝陽的王春義已經兩年沒有回家過年。從2012年11月開始,經熟人介紹,王春義和生金林兩人組織57個農民工從遼寧朝陽到阜新市經濟開發區參與一家公司的廠房建設。按照與建筑商口頭約定,工程結束后支付工資。工程完工后,王春義聯系建筑商卻始終聯系不上,建筑公司辦公地點已經人去樓空。從此,王春義開始了漫漫討薪路?!耙呀泝赡隂]回家了,要不到錢,沒臉回去。”提到過年,這位身材魁梧的遼西大漢眼里噙著淚花,“一到年關,老家里全擠滿了討薪的人,咋跟大伙交代?!?/p>
同時,記者采訪發現,“沒臉回家”也成為一些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的共識。他們硬著頭皮留在城市甘當“蟻族”,每月工資解決自己溫飽問題之后所剩無幾。面對親朋好友,身為高校畢業生,無法在城市體面生活而返鄉,是對家庭的巨大打擊?!懊看位丶?,當自己構筑的理想未來被家里的親戚一盆盆涼水潑來后,夢想瞬間崩塌?!?/p>
“恐歸”恐的不是家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歸家之路,怎就成了“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恐歸”恐的不是家,恐的是親朋好友的眼神從期待變成失望。
“對于遠離家鄉打拼的人們來說,家是身心疲憊時最想寄托的港灣,是居住著父母和家人的世外桃源。但如今,一些關于房子、車子、票子、晉升空間、對象情況等的發問令游子不敢回家?!敝袊穆摳敝飨叞l吉說。
“衣錦還鄉”的虛榮,在不少鄉鎮里尤為突出。有媒體調查發現,在“恐歸族”中,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和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占有很大的比例,“沒臉回家”已不是個別現象,它反映出中國當下社會階層固化,改變自身社會地位越來越難的困境。
“恐歸”的背后是些許無奈,些許心酸,有對“衣錦還鄉”傳統觀念的被迫逃避,也有對沾上“銅臭味”年文化的默默反抗。有專家表示,年文化的精神內涵被逐漸淡忘,更多人相互攀比,追逐功利,講排場、重面子。
盡管內心同樣糾結,但一些網民在社交網站上呼喚游子快回家,莫讓“鄉愁”成為余光中先生筆下的“一方矮矮的墳墓”,父母沒有太多的時間等待。(半月談記者白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