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奔波:鄉村規矩多令身心俱疲 老家在衡水市阜城縣農村的陳江,十幾年前就開始在外打工,輾轉各地,最后在遼寧大連金州區穩定下來,娶妻生子,貸款買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目前在一家小企業上班。 陳江說:“這些年一直在為春節回家過年糾結。沒結婚前,單身一個,每年都回去。可結了婚,有了孩子,事就多了,一是孩子太小,擠火車怕出事;二是媳婦是大連人,對河北農村的有些規矩不懂、不理解,怕關系處理不好。” “過年誰不想回家呀,可是本來掙的就不多,一家三口回趟家,路費不說,加上給親戚帶禮物,給孩子壓歲錢,花費五六千元,頂我兩個月工資了。”陳江說。 陳江說,2014年春節期間,全家三口人輾轉20多個小時回到老家,媳婦勉強應付村里規矩身心疲憊,兒子由于水土不服生病了。自己陪喝酒迷迷糊糊過了5天,又得返回大連,又是一路辛勞。今年和家里人說好了,不回家過年了。等到春天天氣轉暖時候,把父母接到大連住上一段時間,多陪陪老人家,彌補內心的虧欠。 ——沒臉回家:“衣錦還鄉”的現實尷尬 “拿不到工錢,沒臉回家過年。”為了討薪,來自遼寧朝陽的王春義已經兩年沒有回家過年。從2012年11月開始,經熟人介紹,王春義和生金林兩人組織57個農民工從遼寧朝陽到阜新市經濟開發區參與一家公司的廠房建設。按照與建筑商口頭約定,工程結束后支付工資。工程完工后,王春義聯系建筑商卻始終聯系不上,建筑公司辦公地點已經人去樓空。從此,王春義開始了漫漫討薪路。“已經兩年沒回家了,要不到錢,沒臉回去。”提到過年,這位身材魁梧的遼西大漢眼里噙著淚花,“一到年關,老家里全擠滿了討薪的人,咋跟大伙交代。” 同時,記者采訪發現,“沒臉回家”也成為一些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的共識。他們硬著頭皮留在城市甘當“蟻族”,每月工資解決自己溫飽問題之后所剩無幾。面對親朋好友,身為高校畢業生,無法在城市體面生活而返鄉,是對家庭的巨大打擊。“每次回家,當自己構筑的理想未來被家里的親戚一盆盆涼水潑來后,夢想瞬間崩塌。” “恐歸”恐的不是家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歸家之路,怎就成了“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恐歸”恐的不是家,恐的是親朋好友的眼神從期待變成失望。 “對于遠離家鄉打拼的人們來說,家是身心疲憊時最想寄托的港灣,是居住著父母和家人的世外桃源。但如今,一些關于房子、車子、票子、晉升空間、對象情況等的發問令游子不敢回家。”中國文聯副主席邊發吉說。 “衣錦還鄉”的虛榮,在不少鄉鎮里尤為突出。有媒體調查發現,在“恐歸族”中,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和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占有很大的比例,“沒臉回家”已不是個別現象,它反映出中國當下社會階層固化,改變自身社會地位越來越難的困境。 “恐歸”的背后是些許無奈,些許心酸,有對“衣錦還鄉”傳統觀念的被迫逃避,也有對沾上“銅臭味”年文化的默默反抗。有專家表示,年文化的精神內涵被逐漸淡忘,更多人相互攀比,追逐功利,講排場、重面子。 盡管內心同樣糾結,但一些網民在社交網站上呼喚游子快回家,莫讓“鄉愁”成為余光中先生筆下的“一方矮矮的墳墓”,父母沒有太多的時間等待。(半月談記者白林) |
相關閱讀:
- [ 02-14]春節期間內蒙古將迎來大風降溫降雪
- [ 02-14]春節期間謹防信用卡提額陷阱
- [ 02-14]三峽大壩景區春節期間單日納客上限定為3萬人
- [ 02-14]春節北京部分公園活動“瘦身”保障游園安全
- [ 02-14]日本百貨店抓住春節商機 強化中文服務吸引游客
- [ 02-14]春節各大景區親子游活動多 采摘溫泉賞花齊上陣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