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華媒評安倍施政演說五看點:為長期施政鋪路
2015-02-13 15:45:22??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王瓊 陳暉 |
分享到:
|
圖為日本首相安倍2月12日在國會發表施政演說。 中新網2月13日電 本月12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眾參兩院發表施政演說。有海外華媒13日撰文指出,這篇施政演說,不僅顯示出安倍給日本現實政治問題開出的種種藥方,更明確突顯出安倍試圖掌握長期政權的施政路徑。 文章稱,第一,安倍在這篇施政演說多次引用名人名言,并非是簡單的玩“文藝范兒”。通常來說,在一篇演講稿中,多次引用名人名言,不是簡單地“掉書袋”,顯示自己知識的淵博,而是為了顯示自身對這些名人的景仰,喚起聽眾一種歷史感和一種精神共鳴。 文章稱,安倍在這篇施政演說中,既引用了江戶幕府末期試圖“偷渡”美國的思想家吉田松陰“把思想與行動結合起來”的話語,又引用了明治時期政治家巖倉具視“日本可能是一個小國,但只要國民一心、國力強盛,就可以成為世界上活躍之國”的論述;既引用了明治時代美術思想家岡倉天心“惟有變化才是永遠不變的”的信念,又引述了戰后首相吉田茂的“日本國民啊,拿出自信”的呼喚。 文章指出,安倍其實是借此在演說中強調:明治時期日本人可以做到的事情,現在的日本人應該也可以做到;昭和時期日本人可以做到的事情,現在的日本人應該也可以做到。由此可見,安倍在施政演說中通過多次引用名人名言,希望今天的日本能夠繼承“明治的日本”、“昭和的日本”。 文章隨后指出,安倍沒有說透的事情是:“明治的日本”、“昭和的日本”,正是近現代上走向對外擴張侵略的日本,前者所處時期日本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日俄戰爭等,后者所處時期日本發動了對華戰爭、太平洋戰爭等。今天,日本人如果以“明治”、“昭和”的歷史為自豪、為標桿、為國家未來前進的方向,勢必重新走上歷史的歧途。 第二,文章認為,安倍在這篇施政演說中大打“溫情牌”,是從感情上煽動民眾支持他的“強軍”政策。他在演說中,一會兒通過引用一位中學生的來信,夸獎自衛隊在救災中發揮的作用;一會兒講述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艇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找到二戰時137具日軍遺骨,并且完成了護送其返回日本的任務;一會兒強調為了收集二戰時留在硫磺島的12000多具日軍遺骨,政府計劃明年對該島飛機跑道下的100個場所進行挖掘,讓其早日回到祖國。 與此同時,安倍表示,日本海上自衛隊從2014年10月開始,派出訓練艦隊,歷經5個月已完成了“遠洋航海”任務。安倍在通篇的施政演說中,僅僅讓“自衛隊”這個名詞出現了4次。但是,安倍溫情脈脈“講故事”后,是指出處于當前國際形勢激烈的變化中,日本必須建立能對應一切情況的軍事法律體制。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國民的生命和幸福的生活”。顯然,安倍“醉翁之意不在酒”。 |
相關閱讀:
- [ 02-13]日媒:安倍修憲之路并不平坦 恐欲速則不達
- [ 02-13]安倍施政演說提中日友好 “改革”一詞反復出現
- [ 02-12]安倍內閣增大施壓 要求企業漲薪支撐日本經濟成長
- [ 02-12]安倍發表施政演說 稱日一直深刻反省二戰倡導和平
- [ 02-12]日媒:日本執政黨成員將向樸槿惠轉交安倍親筆信
- [ 02-09]安倍收神社梅花敬禮 被要求為日本和平做貢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