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華為班加羅爾研發中心的工作平臺。 進得去 面對國內日漸飽和的電信設備市場,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而以年均15%的速度成長的印度電信市場受到了中國企業青睞。如何更好地“融入印度”成為擺在中國電信企業面前的課題。 6000人的團隊,95%以上的印度員工,分工協作如何更有效、印度員工需要學中文嗎?面對記者的疑惑,華為班加羅爾研發中心主管李海燕說,“不是讓他們適應我們,而是我們應向他們學習”,“在語言上,通過更多地與印度員工交流,多數中國員工的英文水平越來越高。更為重要的是,研發團隊主要負責人都是在多家外企工作過的高管,具有豐富的跨國企業管理經驗,華為國際化因此更加完善”。 在如何適應印度市場環境方面,華為和中興、聯想、金立、小米等公司都遇到過不少難題。華為印度公司首席執行官蔡立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網絡安全監管方面,華為在印度經歷了多年的摸索,并高興地看到印度于2010年公布了網絡安全審核標準,依照這一標準行事讓華為少走了彎路,收獲了信任。與之相類似,小米手機在初闖印度遭遇“水土不服”后,逐漸熟悉當地市場準則,找到了應對辦法,經營情況開始“風生水起”。 做得實 “安全顧慮”的背后,折射出一些國家“地方保護”的影子。美國和歐洲至今對中國電信設備,特別是新興手機供應商保持高度警惕,這一方面阻礙了國內相關企業國際化的腳步,另一方面也令決心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更清醒地認識自身和所面對的市場。有業內分析人士稱,擅打營銷牌的小米短板在專利,而擁有3萬多個專利的華為在手機用戶認可度上仍處起步階段,它們都需要更清晰的海外發展戰略,不可在海外市場盲目陷入價格戰。 越來越多中國電信企業不僅把手機等終端設備賣到目的國,也正通過興建跨國研發中心,憑借軟件服務及創新性網絡解決方案來征服海外市場,像華為公司,目前已在南非、土耳其和沙特等16個國家設立了研發中心及實驗室。 對于中國手機終端生產廠商來說,在印度、巴西、中東和東南亞等市場把蘋果、三星等手機品牌拉下銷售量冠軍寶座只是時間問題,而擺在他們面前更大的挑戰,是如何樹立品牌價值。正如印度《一周》雜志資深編輯馬拉亞拉所說:“‘中國制造’已經風靡全球,下一步就要著力提高用戶對中國產品的忠誠度。” (本報新德里2月6日電) |
相關閱讀:
- [ 02-05]福州一老板冒用商會名義 騙取電信公司743部手機
- [ 01-29][民生]泰寧縣丹霞名府小區大部分無電信寬帶
- [ 01-13]中國電信重慶分公司捆綁銷售:辦寬帶須買殺毒軟件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