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國家網信辦發布《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對于網民注冊登錄微博客、微信、BBS、博客、貼吧等“自媒體”、社交媒體的賬號、頭像及介紹信息進行規范,不得違反法律、危害國家安全、破壞民族團結、侮辱誹謗他人等。
新浪微博管理員發帖:“針對國家網信辦發布的《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微博堅決支持貫徹,將在原有社區管理體系下,進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微博承諾對于確認違規賬號,將在24小時之內處理。微博呼吁和支持互聯網公司對違法侵權行為,采用統一標準策略,建設清朗網絡空間。”
網友紛紛略帶調侃地提醒:“你的網上昵稱違規了嗎?”“微博、微信等網名頭像以后不能任性了!”“自查一下,頭像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網民“昵稱”繼續得到尊重
對于現代人來說,互聯網“自媒體”社區就像一場假面舞會,平時端莊嚴肅的人可以在這里敞開胸襟,嬉笑怒罵,釋放內心壓力。先不說那些直抒胸臆的網絡帖文,光是博客、微博客、QQ、BBS、貼吧等自媒體賬號,起名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像“鄉間安靜向陽花”、“霸氣迷你小寶貝”、“當我們的冬夜漸暖”、“低矮的街區揚起的塵土三日不落”,隱秘的心思、克制的人性在網上張揚宣泄,寫意人生。
據估計,互聯網用戶的各種賬號,多達幾十億。當下中國人為自己選擇的這些眼花繚亂的“馬甲”,包括賬號名稱、頭像、簡介等注冊信息,展現了網民的性情和才氣。《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的出臺,不是強行推廣網絡實名制,政府的政策依然是“后臺實名、前臺志愿”,網友珍愛的私人空間——上網使用“昵稱”的權益繼續受到尊重。這個規定不是要把萬千人群中五彩繽紛的個性強行整齊劃一,規定提出加以約束的賬號,是這樣一些情形:
違反憲法或法律法規規定的;
危害國家安全,破壞國家統一的;
損害國家榮譽,損害公共利益的;
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的;
宣傳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
散布淫穢、色情、賭博、暴力、兇殺、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冒用、關聯機構或社會名人注冊賬號名稱的;
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
……
這些情形也是網民早已感覺不適、主流社會所深惡痛絕的。
網絡“自媒體”表達不能突破底線
但是,誠如醫學專家所言,夢游癥患者即使在神游八荒之際也不可能做出違背善良本性的事情,自媒體賬號雖然常常是匿名的ID,但也不應該出現違背法律法規、公序良俗,乃至嚴重偏離一個人價值取向、審美品位的狀況。
基于互聯網這種新興傳播媒介和文化載體的特點,網絡文化在現階段帶有某種邊緣文化的特征。一些低俗的情趣,亞文化、甚至反文化的心態,營造了互聯網“自媒體”的局部小氣候。在網絡賬號的起名和自我描述中,時常出現一些突破底線的亂象:
淫穢色情類賬號,一度在QQ上較多。利用即時通訊工具招嫖,引起警方的關注。據合肥在線-江淮晨報,某地有男子動用10個QQ號,每天群發招嫖信息,為“小姐”招攬“生意”。這些QQ全是女孩的名字,QQ使用的頭像都是穿著裸露或有誘惑力的女子,QQ簽名全是“我兼職聊天,非誠勿擾,需要服務的哥哥請致電……”
其他如宣傳迷信和邪教類賬號,涉及賭博、槍支等違法信息的賬號,也需要清理。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近期依法關閉的微信公眾號中,就有“猛將氣玻璃bb彈co2銅珠”、“代開正規票”等。
地域歧視類賬號,如“某地人賤人”、“某地侉子是SB”,泄私憤,頗不可取。煽動民族歧視的賬號和說明文檔,有更大的危害性。
侵權賬號的殺傷力
盜用黨政機關的賬號,發帖混淆視聽,需要取締。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近期依法關閉了一批微信公眾賬號,如“中紀委巡視組”、“地方巡視組舉報平臺”、“人民曰報”等假冒黨政機關或媒體名義發布虛假信息。
至于知名人士在網絡自媒體被盜用,更是讓人哭笑不得。原央視主持人柴靜有較高的知名度,博客文章細膩感人,但微博只有一個“@柴靜看見”賬號,作為柴靜新書《看見》的官方微博,網上其他賬號均屬冒用。有人經常在網上編造一些“柴靜語錄”,“@柴靜看見”不得不出面澄清。
盜用社會名人的賬號,侵犯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甚至釀成苦果。最著名的案例,發生在敬愛的周總理身上。周恩來在“五四”時期天津覺悟社時使用過“伍豪”的代號。1932年2月,國民黨中統特務張沖等人牽頭偽造了一份“伍豪脫黨啟事”,在上海《申報》、《時報》等多家報紙分別刊登,企圖用離間計瓦解分化共產黨人。實際上,在刊登啟事的兩個月前,周恩來已經離開上海,經過福建進入了中央蘇區。但在“文革”中,這件陳年老案又被翻出,被江青當做整周的把柄,成為晚年周恩來的一大心病。1975年9月20日,已經病入膏肓的周接受第四次大手術,在進入手術室前,他不顧已經服用了麻醉前的鎮靜和止痛藥物,把自己關在衛生間里一個多小時,專心批改他對伍豪啟事問題的報告錄音稿,又提筆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懇求把這份報告發給各省市區一二三把手,人手一份。
“郭美美baby”2011年在微博上冒用“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的虛假身份炫富,則讓紅十字會的百年清譽聲譽受到重創。假冒第二炮兵文工團員的微博賬號“第二炮兵劉園園”,自曝醉駕以及各種炫富,也曾引發網友圍觀。互聯網上的注意力是最大的財富,為了吸引眼球,一些人進行虛假的自我包裝和炒作,嚴重損害了一些機構的形象,加深了社會分歧的鴻溝。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冒用或不規范使用新聞媒體的賬號。新聞媒體具有較強的公信力,發稿有嚴格的審核流程。如果與媒體相關的一些機構和個人,未經正規授權,就注冊媒體相關賬號,甚至通過了加V認證,所發帖文未經媒體審核,容易誤導公眾,稀釋、侵蝕媒體的公信力。
網站對網民賬號早有限制
國家網信辦的這個規定,不完全是針對網民,更多地強調網絡“自媒體”平臺與網民的共同責任。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需明示互聯網信息服務使用者在賬號名稱、頭像和簡介等注冊信息中不得出現違法和不良信息。
實際上,網站對網民賬號在注冊前早已有約定,有所限制。中國最早的BBS——人民網強國論壇,在網民注冊賬號前需瀏覽并同意《社區用戶協議及管理條例》,其中包括“筆名管理規定”:
1.請勿以黨和國家領導人姓名及相關聯的名稱,或其他名人的真實姓名、字號、藝名、筆名注冊;
2.請勿以國家名稱、國家機關、地方各級黨政機關或其他機構的名稱注冊;
3.請勿以社會公共機構名稱、社會名人姓名和媒體名稱注冊;
4.請勿以外國國家名稱、國際組織名稱、境外政要姓名、境外媒體名稱注冊;
5.請勿注冊不文明、不健康之筆名;
6.請勿注冊易產生歧義、引起他人誤解之筆名
……對于嚴重違反社區規則的,社區保留隨時取消其筆名的權力;
人民網強國社區還對簽名檔(頭像)做出規定:
……如出現與社區規定不符合的內容,社區有權取消其簽名(頭像)內
容,情節嚴重的社區有權封其筆名;
在新浪微博問世前,經常成為熱點輿情首發信源的天涯社區用戶注冊協議,也有類似的規定,并且載明:“如發現用戶帳號中含有不雅文字或不恰當名稱的,本社區保留取消其用戶資格的權利。”
國信辦的本次規定,對網絡信息服務提供商是一次有力的警醒,請以更大的責任心,更豐富的技術手段和人工審核,為網友取名從嚴把關。
公權之外,還需網民自律和社區自治
對于網絡賬號中的違法信息,需要依法治理,公權勇于亮劍,加以取締。但對于道德層面的失范,文化品位的沉淪,在公權之外,還需要網民的道德自律和網絡社區的自治。法律、行政權力、道德、文化涵養多管齊下,多元治理,網絡輿論生態何愁不能清朗起來?
有些網絡賬號,不一定違法,但有違公序良俗,與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古國的身份很不相稱。例如,筆者目測,在微博和一些影響較大的BBS中,“裝逼”、“逼格”、“撕逼”一類不雅賬號,多達數千個。什么“屌絲男士裝逼利器”“裝逼課代表”“帶你裝逼帶你飛”“你你你這是在裝逼知道嗎?”“滿逼格文藝男憤青”“小妮無逼格”,不堪入目。這些不一定適合由公權力出面取締,更多地需要借助于主流文化批評和社會公議。
據最新統計數據,中國網民已有6.49億。近一半的中國人,每天活躍在互聯網上。這是中國人民新的集體生活,發表意見、交流感情,互聯網是我們的意見共同體、情感共同體。要打造健康有序、文明溫暖的集體生活,除了疾風暴雨般嚴懲網絡謠言,更要從網民賬號這些點點滴滴的問題做起,消解戾氣、形成規范、固本培元。
(作者為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輿情分析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