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5日電 臺灣《旺報》5日刊文稱,日本人質事件發生后,安倍為加強日美同盟,而借機爭取在日本國會通過行使集體自衛權的相關法案。可以預估,如果日本沿著這條路繼續走,日本國民的安全就越來越受到國際恐怖主義的威脅,未來將在傳統、非傳統國際格局中,同時付出更高的安全成本,但難以獲得可持續安全。這就是安倍內閣面臨的安全困境。
文章摘編如下:
日本人質事件看上去是偶發事件,卻是必然、也可以預見。從動機來看,是針對安倍在埃及配合美國打擊“伊斯蘭國”、援助埃及兩億美元,這是發難的直接原因。這種情況,在日本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非傳統國際格局突起
2014年下半年,“伊斯蘭國”開始在敘利亞、伊拉克坐大,成為美國主要安全威脅,標志著冷戰后國際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出現一個非傳統國際關系格局,或者說,非傳統國際體系已經形成。
傳統國際關系體系和格局,是主權國家與主權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消長、敵友關系變化所形成的國際戰略態勢。“伊斯蘭國”實際上是一個非主權組織、非政府的恐怖武裝集團,利用敘利亞、伊拉克戰亂異軍突起,采取極端手段,形成全球網絡,主要是針對美國為首的西方展開熱戰。國際恐怖組織針對美國為首的一極,已初步形成“隱形的一極”,針對美國及其盟國發動號稱“圣戰”的熱戰。
這種情況的發生,必然導致在非傳統國際格局的框架內,表示參與美國發動針對“伊斯蘭國”軍事打擊的一方,立即會成為恐怖襲擊的對象,而殃及自身。這也就是為什么安倍在講話后,會引火燒身的主要背景原因。
其實,這種遲早會發生的危機,完全是可以預見、必然的。因為已知兩個因素:一是像加拿大、澳大利亞這樣安寧的、沒有卷入過戰爭的發達國家,在宣布打擊“伊斯蘭國”后,都發生了有政治目的的暴恐事件。所以日本也會成為“伊斯蘭國”暴恐行動的對象。
二是安倍竭力推行解禁行使集體自衛權,具有針對中國而加強國際軍事合作的一面,其國家安全戰略仍然拘泥于傳統國際格局中的大國博弈,而并不了解真正臨近的安全威脅是什么,這必然導致國家安全戰略的失誤。
日本在戰后和平憲法框架下,享受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戰后日對美要求它向海外派兵一直持慎重態度,因為日本可以表示有本國憲法的制約,日本行使專守防衛政策,所以不能和美國一起在海外聯合作戰。
集體自衛權成雙刃劍
但2014年安倍內閣決定解禁行使集體自衛權以來,可能發生質變。今年上半年將在國會審定、修改日本國內相關法律,使其參與海外聯合作戰得到國內法支撐。如果通過行使集體自衛權的相關法案,就可能實質上掏空日本憲法,下一步日本或許就難免陷入非國際格局中一場持久的熱戰。
如果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合法化,就可能受到盟主美國壓力,要求參與協助打擊伊斯蘭國的軍事安排,那時日本政府就沒有辦法再說“不”了。
安倍內閣也許會說,我們不是要跟美國去海外打仗,是說在“日本國民生命和自由受到威脅”時才行使集體自衛權。可這次日本人質事件就是發生在中東直接威脅日本人生命和自由的人質危機。
美國會說這完全符合日本所說的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條件,所以日本一定要參與打擊“伊斯蘭國”的軍事行動。而安倍內閣也許會繼續表示“絕不向恐怖主義屈服”,為加強日美同盟,而借機爭取在日本國會通過行使集體自衛權的相關法案。
可以預估,如果日本沿著這條路繼續走,日本國民的安全就越來越受到國際恐怖主義的威脅,未來將在傳統、非傳統國際格局中,同時付出更高的安全成本,但難以獲得可持續安全。這就是安倍內閣面臨的安全困境。(劉江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