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治理,首要的是民心 近年,由于“新村面貌”改造等“歷史原因”,正由傳統耕種農業向集約化種植經濟作物的現代農業艱難轉變的保合村,黨群矛盾、干群矛盾較為尖銳。 立足實際,張昭源厘清了“施政綱領”:正民心、啟民智、促民行。 在他看來,鄉村治理的要訣,“首要的是民心”。張昭源提出的第一個剛性規定是,在村的黨員干部,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每年必須參加至少兩次義務勞動。 2014年4月,當地暴雨如注,柏樹堡一間年久失修且無人居住的公房在風雨中遽然倒塌。柱子、檁子等砸中了80多歲的楊柏壽的房子,而老人房外是村民們平常出行的必經之路,威脅到出行安全。 按當地的老規矩,干活得有人埋單付錢。張昭源剛到現場,卷起袖子,第一個開始搬柱子。大家很快便參加了進來。40分鐘后,危機消除了。此后,村里“給錢才辦事”的不成文慣例被打破,這一次,沒人在背后說黨員干部的閑話。 越來越多的義務勞動,在村里產生了越來越奇妙的“化學反應”:干群關系越來越好了。 早在1998年,村子便醞釀修建出村的道路,但一直未能落實。直到2000年,才由村民出錢出力,平整出一條泥巴路。村民沒有料到,這條村道很快就被硬化了——張昭源為此四處爭取,卻沒有花費村里一分錢。 就這樣,張昭源和他的同事們一次次贏得老百姓的點贊。人們不再什么事情都習慣性地指責黨員干部,正能量開始匯集,“正民心”的愿景也開始清晰。 啟民智,促民行 在重慶農村,各級團組織將“市民學校”作為破解留守兒童問題的主要抓手。長壽區第一個鄉村“市民學校”便誕生于保合村,“學校”每個周末都會開展科學、國學、藝術等活動。 張昭源成為“市民學校”的絕對主力,承擔了60%左右的工作,他還邀請同學、朋友組建了“特邀導師團”,輪流把城里的教學方法帶進鄉村。 “市民學校”推出了“我的家鄉我做主”活動,老師和孩子手繪環保宣傳單,提倡垃圾分類,關心環境衛生。村里孩子的畫讓村民很感興趣,有的還被貼在了堂屋的墻上。 村里為每個家庭都發放了《弟子規》,村上購買了一些牙膏、肥皂等小禮品,時不時到村民家中去做一些趣味橫生的有獎競答。 就這樣,以“市民學校”為主要抓手,“啟民智”方略在保合村朝著理想的方向前行。 同時,讓鄉親們重建親情、規范行為的“促民行”,也在張昭源的努力下漸漸融入保合村民的生活中。 村里只要有人得了重病,張昭源無論如何都要去探望。2014年6月,保合村3隊的楊應亮獨身一人在長壽中醫院醫院化療——他58歲了,還是單身漢,卻被查出癌癥晚期。 他沒有想到,自己在病房里迎來的第一個探訪者是張昭源。張昭源急匆匆地提著兩箱牛奶去醫院看望他,坐在床頭握住了他的手。 要讓老百姓更安心,張昭源認為,應該公開村里的重要事務,讓一切都在陽光下運行。 如今,保合村里的重大事務每月都會公布一次,村里干了什么事情,以后將有什么重要的安排,上級出臺了什么新政策,還有村里土地征用補償,宅基地審批,強農惠農資金、涉農補貼補助、低保五保資金的發放情況等各種信息,一目了然。 “雖然村官是‘芝麻官’,權力很小,但再小的權力都需要在陽光下運行,只有這樣才能贏得村民的認同。”張昭源說。 |
相關閱讀:
- [ 01-29]清華教授談央視“大褲衩”:兩條斜腿托懸挑不利消防
- [ 01-29]國內|衛計委:醫院不得拒絕拖延救治無力繳費危重患者|清華教授談建筑怪相
- [ 01-29]清華校長陳吉寧任環保部黨組書記·三年校長關鍵詞
- [ 01-29]清華教授談建筑怪相:有的犧牲了建筑所有的好處
- [ 01-29]國內|退休官員進書協漸成慣例 王岐山"怒批"官氣重|清華校長任環保部書記
- [ 01-29]多名“專家校長”轉入政界 清華校長出任環保部書記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