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推行量化寬松是歐洲重振經濟的最后希望
2015-01-23 16:22:08??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王瓊 李艷 |
分享到:
|
圖為法蘭克福的交易員收看歐洲央行行長馬里奧·德拉吉的新聞發布會。 中新網1月23日電 歐洲央行近日推出量化寬松(QE)政策,以阻止通縮及刺激出口。美媒23日撰文指出,考慮到當前的高失業率,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地緣政治壓力,該計劃或許是防止西歐經濟滑進另一個“失去的十年”的最后希望,同時也是最大的希望。 文章稱,該計劃的規模大于分析人士的預期,其細節展示出了歐洲央行不屈從于政治壓力(尤其是來自德國的政治壓力)的決心。后者害怕歐洲央行為南歐國家不計后果的借貸提供補貼,于是向其施壓,試圖阻止它采取行動。該計劃足以驅動歐洲股價上漲,歐元匯率下降,當然這正是德拉吉所期待的市場反應。 文章指出,毫無疑問,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展示出了智慧和精明,他引導著一個由各國央行行長組成的難以駕馭的委員會,達成了一份不光是似乎可行,而且規模和力度都更大的計劃。 但文章同時指出,問題在于這幾萬億歐元是否夠用,這也是那些更為微觀的細節發揮作用的地方。該計劃的成敗,取決于達成共識所要做出的妥協是否能小到不足以影響目標的實現,以及是否成功地讓歐洲的決策者在沖擊之下相信,囤積資金比消費和投資更有風險。 德拉吉宣布了每月購買600億歐元債券的計劃,該做法將至少持續到2016年9月,這意味著將有1.1萬億歐元(約合8萬億元人民幣)的新資金注入歐洲的金融系統。該計劃將一直持續下去,直到歐洲央行的官員們認為通脹水平回到了接近但低于2%的目標。在截至去年12月的一年時間里,19個使用歐元的國家里,物價實際上降低了0.2%。 從表面上看,德拉吉的計劃似乎效仿了美聯儲的QE3:也就是美國在2012年9月宣布的第三輪量化寬松,或者說債券購買計劃。這一行動在過去兩年里,極有可能為美國經濟的加速提供了助力。兩個計劃在規模上都沒有限制,每月的購債規模達數十億美元,并承諾將一直如此,直到實現某個目標。 但文章指出,首先,歐洲央行的計劃來得太晚。當美聯儲2012年啟動無上限的購債行動時,美國的年度通脹率為1.6%,并沒有遠遠低于2%的目標水平。經濟增長盡管緩慢,但是很穩定。美聯儲當時正在尋求克服增長乏力的問題。 相比之下,在過去兩年半時間里,歐洲央行似乎一直在找各種借口,避免采取周四宣布的這種行動,并推出了一系列權宜之計。這一差異的根源包括對通貨緊縮危險的經濟分析存在的分歧,以及復雜的政治因素,尤其是歐洲各國央行行長和德國領導人不愿用共同的中央銀行分擔各國的風險。 文章接著指出,與美國的計劃相比,第二大不同是,在讓整個歐洲共同承擔風險方面,歐洲央行只是淺嘗輒止。歐洲央行是通過歐元區內各國的央行,如德國聯邦銀行和意大利銀行等來執行其政策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因為政府違約而造成的損失,以及量化寬松計劃所購債券發生重組時造成的損失,該由整個歐洲,還是由購買債券的具體某國央行來承擔。 文章認為,德國政府會強烈贊成各國央行承擔風險。他們的理由是,如果葡萄牙違約了,德國央行為什么應該買單?問題是,這么做就減少了中央銀行作為一國經濟的擔保機構,所能采取的一種關鍵舉措。如果形勢惡化時,歐元區各國都各自為戰,歐洲央行就算不上是“最后貸款人”。 在2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德拉吉對于風險共擔討論的重要性不屑一顧。但在他宣布的計劃中,有跡象顯示,各方進行了一場繁瑣的談判,使其包含了一些風險共擔的成分,同時各國央行也要自行承擔部分風險。 文章稱,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開始顯現后的近八年時間里,面對一波接一波的恐慌和欠佳的經濟指標,各國央行一直都能率先做出應對,無論效果好壞。 文章最后指出,德拉吉的舉措完全遵循了這一傳統。我們不知道結果會如何,只知道他已表現出了決心,承認對歐洲和全世界來說,現狀都不好。 |
相關閱讀:
- [ 01-23]美國股市大漲 因歐洲央行宣布大規模購債計劃
- [ 01-23]重啟音樂旅行計劃 馬天宇期待歐洲之旅(圖)
- [ 01-23]歐洲央行啟動全面量化寬松 每月購債600億歐元
- [ 01-23]穆斯林在歐洲現狀:與主流社會融合成尖銳課題
- [ 01-21]歐洲旅游界華人年會巴黎開幕 探討華人旅游業發展
- [ 01-20]歐洲各國打響“本土安全保衛戰”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