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居住證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辦法》)向社會征求意見結束,各地試行多年的居住證制度或將由地方規章升格為國家制度。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1482名城市居住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0.2%的受訪者認為居住證會讓異地生活工作更踏實。 本次調查中,73.8%的受訪者分布在特大城市(北上廣深),13.4%分布在一線城市,8.3%分布在二線城市,4.5%受訪者分布在三線城市及以下。 免費義務教育是最大的吸引力 在北京一家金融外企工作了3年的劉大偉比周圍人更關注居住證政策。“我和女友眼看要結婚了,北京市目前規定納稅滿5年后可以申請工作居住證,這個證雖然可以買車買房,但無法解決子女上學等問題。所以,我身邊有很多干得不錯的都離開北京了,因為這里有太多后顧之憂。” 劉大偉覺得居住證最低門檻,卻把高端人才限制住了。“希望盡早實施(新居住證制度),尤其那9項公共服務和6項便利,非常重要。” 在這9項公共服務和6項便利中,免費義務教育成為受訪者最為看重的內容。 67.9%的受訪者認為免費義務教育是最吸引人的內容,51.1%的受訪者選買房資格,46.4%的受訪者看重本地辦理出國簽證護照,38.1%的受訪者想要買車、考駕照資格,37.2%的受訪者要求參加社保。 除此之外,還有使用住房公積金(32.8%)、辦理生育服務證(32.8%)、基本公共衛生服務(22.1%)、參加職業資格考試(21.1%)、計劃生育獎勵(18.9%)、公共文化體育(14.6%)和法律援助(11.8%)等。 北京人吳成海認為居住證制度要抓關鍵點。“北京聚集了很多人,但居住證,住是主體,應與房產掛鉤。” 吳成海表示,改革應該從調解城市資源和人口間的矛盾出發,更進一步,讓高端人才留下來,吸引人才而不是人口。 中國政法大學行政法學教授卞修全認為,好的方面是為了加強人口服務管理,保障公民合法權益,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秩序。“換一句話說,是為了平息進城務工人員的不滿情緒,穩定社會秩序,以推動中國的改革與發展事業繼續深化。” “不利的一面,是使得城市中原本就緊張的教育、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養老服務等資源更加緊張,可能會引起當地戶籍居民的不滿。”卞修全表示,矛盾也恰恰產生于這兩類人群之間。 |
相關閱讀:
- [ 12-31]美調查:美過半受訪者誤認為中國持美大部分國債
- [ 12-27]超半數受訪者:“手術室自拍”有違職業倫理
- [ 12-19]調查顯示近8成受訪者認為澳門回歸15年發展更好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