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陶瓶壺碗背后的傳統文化 “同學們有誰知道天葬是什么?”一位滿頭銀發的講解員正為參觀的學生講解古今西部葬禮的區別。 57歲的劉俊嶺是國家博物館的第一批志愿者成員,這已經是他做講解員的第十二個年頭。當國家博物館舉辦《絲綢之路》展覽時,已退休兩年的老先生又“沖”了上來。 從喪葬文化到陶文化,再到青銅文化,從中國最古老的文化說起,規定三刻鐘的講解,他曾滔滔不絕講了兩小時四十五分鐘。 劉俊嶺回憶,8歲時他就愛上了老物件兒背后的傳統文化。 “我國不遺余力辦這次《絲綢之路》展覽,是希望把歷史中包容接納的中國文化展現給世人,”劉俊嶺說,“像漢代‘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許多藏品都從未展出過,精美而又驚艷,讓人大飽眼福之余,一睹傳統文化的魅力。”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琳瑯滿目的展物就是學習傳統文化的教科書,服裝服飾、琴棋書畫、陶瓶壺碗、墓葬制度等,可以窺見中國的發展歷程、各地傳統文化。”劉俊嶺感慨,這次展覽吸引了許多觀眾,有的人甚至來了兩次、三次都意猶未盡。 “常回來看看,”這是劉俊嶺經常對長居海外的華人來參觀博物館時說的話,“回來看看我們的家園,我們一脈相承的中國歷史文化。” (劉領群) 把吉祥穿在身上 在北京朝陽區一家幼兒園門口,周女士剛接了她的5歲女兒小荔枝,媽媽一身深藍色布襻紐扣的長袍,挽著發髻,小姑娘則是黑底大紅團花棉襖,兩條麻花小辮,令人忍不住駐足多看了幾眼。 說起著裝,周女士對自己前些年的著裝有點不太滿意,“公司要求上班穿正裝,以前我總是一身西式套裝,給人感覺很干練。可是時間久了,頂多變變顏色,戴點配飾,搭配條絲巾腰帶,換來換去總是少了那么點情趣。這兩年,看到咱們彭阿姨陪著習大大出訪,衣服帶著很多民族味兒,又非常莊重大方,我尋思著是不是也能借鑒一下。” 剛開始,周女士怕公司不接受這種穿衣風格,“就先穿改良中裝,比如中式小立領的西服,帶著盤扣的套裙,沒想到,有天老板還夸我漂亮。現在,我的同事們也都開始穿了。” 一來二去,周女士對中式服裝的喜愛漸漸升溫。上網買衣服總要搜索一下“民族風”,看見合意的就下單買一件,不僅自己穿,還給孩子買,如今母女倆從頭到腳都透著一股中國范兒。“過去大家也就逢年過節或者在特殊場合穿中裝,現在做‘民族風’的牌子越來越多,款式千變萬化,更多在細節上突出傳統文化,平時場合穿也不顯得突兀。” “中式的衣服色彩鮮艷,上身特別舒服,而且很多設計都寓意美好,穿上它們不就等于把吉祥穿上身了嗎?”現在,周女士下了班立馬就換上一身更濃郁的“民族風”,衣袂飄飄,心情一下子就切換到放松模式。 (本報記者 吳 燕) |
相關閱讀:
- [ 11-17]臺灣網友:郭臺銘話難聽,說的卻是現實
- [ 07-30]連勝文拋開源節流財政政策:用現實成就夢想(圖)
- [ 07-28]民進黨不放棄“臺獨”的現實困境
- [ 05-04]臺灣發生《死神來了》現實版 漁民疑遭漁網勒死
- [ 02-27]林中森:兩岸兩會協商彰顯正視現實、求同存異
- [ 02-20]時評:“習連會”道盡兩岸現實“情”與“理”
- [ 01-13]蔡英文:民進黨兩岸政策應考量政治現實(圖)
- [ 12-25]臺灣網絡流行語直指現實 “真的好想贏”紅一整年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