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華僑報:日媒在南京大屠殺公祭日安靜異常
2014-12-15 12:17:37?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中新網12月15日電 今年12月13日是中國第一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國舉行了國家公祭儀式。日本新華僑報日前刊文稱,讓人吃驚的是,作為當年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在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前一天,日本媒體靜得出奇。 文章摘編如下: 12月12日記者翻遍了當天日本六大主流報紙,關于南京大屠殺和中國國家公祭日,無只字片語。即使在包羅萬象的日本互聯網上,也只有引自中國媒體的報道,基本看不到本土媒體的評論。 從以往經驗來看,日本媒體在如此重大的時刻、如此重大的事件上沒有“蜂擁而上”,實屬罕見。日本早稻田大學的一位政治學者分析稱,12月13日不僅是中國新設的國家公祭日,也是77年前日軍開始進行“南京大虐殺”的日子。 日本左翼媒體對這一事件掌握的資料不多,右翼媒體又故意抹殺,因此就出現了日本媒體對“南京大虐殺”紀念日、中國國家公祭日冷淡處置的奇怪現象。 不久前,《朝日新聞》宣布撤回有關日本強征慰安婦的一系列報道,前社長木村伊量為此于11月14日黯然辭職。12月5日,《朝日新聞》社新任社長渡邊雅隆召開上任記者會,公開就強征慰安婦等報道表示道歉。 11月底,就連一向偏右的《讀賣新聞》也遭到右翼強烈指責。該報就旗下英文報紙在“慰安婦”問題上“用詞不當”致歉,聲稱以往英文報道中使用的“性奴隸”、“強征”等字眼均基于外媒報道,與《讀賣新聞》觀點不同,就此澄清。 《產經新聞》12月12日以“眾院選舉與歷史認識”為題發表社論宣稱,對于美國等國媒體批判日本歷史認識的報道,根本不應該聽之任之,要堅決反擊。正是“河野談話”阻礙了日本的近鄰外交,安倍首相應該趁著二戰結束70周年之際修正這一談話。 與近鄰諸國構筑友好關系沒有錯,但扭曲事實去迎合對方,根本建立不了長期的友好信賴關系。安倍首相應該在歷史問題上有明確立場,而不應該將其作為一張外交牌。(蔣豐) |
相關閱讀:
- [ 12-14]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14日參觀人數破10萬人次 創新高
- [ 12-14]日多數媒體仍淡化表述南京大屠殺 心情忐忑不安
- [ 12-14]馬英九談南京大屠殺:希望日本人展現認錯勇氣
- [ 12-14]南京大屠殺77周年 臺灣當局:希望日本人勇于認錯
- [ 12-14]龍巖95歲老兵:我就是77年前南京大屠殺的鐵證
- [ 12-13]能川元一:否定南京大屠殺違背日本戰后國際承諾
- [ 12-13]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從“受害者”到“守靈人”
- [ 12-13]南京大屠殺77周年 臺灣當局:歷史不容遺忘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