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工業經濟新常態:挑戰與動力
2014-12-12 10:52:51?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晨 李艷 |
分享到:
|
中國經濟走向新常態的過程,也正是中國步入工業化后期的階段,必須高度重視產能過剩、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第三次工業革命”三方面挑戰 近兩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明顯下降,為什么不是一個周期性的短期下降,將來會“V”型反彈,而是步入一個中高速的“新常態”,理論界給出的基本判斷是我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了。工業化理論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階段可劃分為工業化前期、中期和后期,每個階段轉換都伴隨著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變化。各國歷史經驗表明,工業化后期與工業化中期相比,一個重要的特征是在中期依靠高投資、重化工業主導發展而支撐的高速增長將難以為繼,潛在經濟增長率會自然回落。我們的長期跟蹤評價表明,2010年以后中國進入到工業化后期,將會出現一些重大的挑戰和風險,當前必須高度重視產能過剩、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新工業革命三大挑戰。 當前產能過剩問題的性質和特征與以往不同,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挑戰嚴重性也不同尋常。一是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本次產能過剩涉及領域更廣、程度更嚴重。從范圍看,產能過剩行業已從鋼鐵、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等傳統產業擴大到造船、汽車、機械、電解鋁等領域,甚至擴展到光伏、多晶硅、風電設備等新興戰略性產業。從程度看,從2012年3月起至2014年10月,我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已連續32個月負增長,在很大程度上說明當前工業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長期維持高庫存以及實體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二是由于我國已是名副其實的工業經濟大國,有20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許多產業年度需求峰值已經達到,很多行業的產能過剩試圖通過長期需求逐步消化掉已幾無可能。三是當前的產能過剩是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亟待轉變、低成本工業化戰略急需轉型以及我國體制改革不到位等矛盾的集中體現,化解產能過剩不僅是與產業重組、霧霾治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緊密相關的綜合治理工作,而且是和深化政府體制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密切相關,與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密切相關。 |
相關閱讀:
- [ 10-30]延平工業成長“三重奏”
- [ 09-12]楊岳調研工業經濟發展
- [ 08-22]工信部:中國工業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
- [ 07-26]福建全省工業經濟運行分析會召開
- [ 07-24]工信部:已批準聯通、電信開展4G混合組網試驗
- [ 05-30]1至4月工業利潤增長10% 工業緩中趨穩態勢基本確立
- [ 04-19]北京一季度GDP增7.1% 統計局稱雖放緩但穩中向好
- [ 03-28]福州全市工業經濟運行分析會召開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