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應樹立提高發展質量導向
2014-12-09 09:30:18?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分享到:
|
重要的是結構調整和發展質量提升 在增長階段轉換時期,增長速度放緩容易引人關注。然而,速度變化是相當表面化的,更重要的是速度背后的結構和發展質量變化。 以往人們在分析我國增長模式時,經常提到的問題是過多依賴投資、工業、外需和要素投入。過去一兩年和當前,這種情況正在發生具有長遠意義的轉折性變化。具體地說,消費的比重已經超過投資,第三產業的比重已經超過第二產業,出口由過去20%以上的增速降到5%—10%,要素投入中勞動力總量開始減少,環境約束進一步加大。我國經濟正在呈現更多地依靠消費、服務業、內需和要素生產率提升的新增長格局。 與此同時,經濟發展基本穩定,有些方面還有所提高。例如,盡管仍存在結構性就業壓力,但就業形勢總體較好,一些地方還存在“招工難”現象。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所吸收的就業人數,10年前約為80萬人,目前則達到170萬人;企業速度效益型的增長模式開始轉變,隨著增長速度回落,企業盈利水平出現分化,但近一兩年趨于穩定;財政收入出現波動,部分地區承受壓力較大,但總體上仍保持一定增速;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超過GDP增長速度,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提高,民生持續得到改善;在增速下降的背景下,部分地區和領域金融財政風險累積,但守住了不發生全局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環境壓力繼續增大,特別是大面積霧霾天氣對群眾生活帶來不利影響,但從全國看節能減排、綠色發展取得一定進展。 進入增長階段轉換期,增長動力和機制轉換,矛盾和風險集中顯露或釋放,不確定、不穩定因素較以往明顯增加。從國際經驗看,不少經濟體正是在這一時期出了大問題,甚至陷入嚴重危機。在這一時期,問題、矛盾和挑戰多一點是正常的。我們在這一時期能夠保持經濟增長基本穩定,能夠在結構調整、發展質量改善上取得重要進展,能夠守住不發生全局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實屬不易,再一次顯示了獨特的制度優勢。 我們強調發展是硬道理,但發展并不等同于增長速度。提高發展質量,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都屬于發展的范疇,而且是更重要的發展。速度放緩并不意味著少作為甚至不作為,調結構、轉方式需要花更大氣力、有更大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適應放緩了的增長速度,最重要的是要形成與以往不同的增長結構和動力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說,已經出現的結構和動力變化尤其值得關注,應給予積極評價。從更長一個時期看,不經歷轉型期的風浪,不經過困難局面的磨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不可能走向成熟和穩固。 |
相關閱讀:
- [ 12-09]中央經濟工作會即將召開:新常態下經濟增速引關注
- [ 12-09]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述評
- [ 12-08]明年熒屏抗戰劇將回暖 “去雷化”已成新常態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