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談如何看待當前形勢:穩定住房消費導向鮮明
2014-12-07 10:24:43??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陳瑋 孫靖 |
分享到:
|
如何看待當前形勢 “優”字為重 看新常態下風險防范 產能嚴重過剩、地方債務風險、房地產市場調整、影子銀行膨脹——增速放緩讓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一些潛在風險浮出水面。一年來,各類改革措施陸續出臺,不僅讓經濟保持了穩增長態勢,更在發展中化解了風險,在化解風險中實現了優化發展。 疏堵結合化解產能過剩風險 市場調節助推結構優化 近年來,我國部分行業供過于求矛盾凸顯,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高消耗、高排放行業尤為突出。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行業產能盲目擴張勢頭強勁。 面對如此形勢,國家采取了疏堵結合的綜合治理舉措,一方面淘汰過剩產能,一方面以市場化手段引導企業轉型升級,促進結構優化。 5月初,工信部下達了2014年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的任務,相關地方將目標任務分解到市縣,并向社會公告了相關企業名單。 不過,淘汰過剩產能不能只靠行政化的“堵”,更需要市場化的“疏”。 7月底,工信部發布《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對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行業項目建設實行產能置換,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環境敏感區域,實施減量置換。 來自鋼鐵大戶唐山市的最新消息顯示,預計年內唐山煉鋼產能將削減2000萬噸,這意味著唐山今年就可完成2017年總體任務的一半。關于2014年淘汰過剩產能的全國目標,工信部近日表示“有信心完成”。 化解過剩產能不僅遏制了過剩行業擴張勢頭,還成為各地推進產業升級、優化空間布局的良好契機。 以任務極為艱巨的河北省為例,近年來,河北省地稅局出臺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助推過剩行業企業轉型升級。 在稅收引導下,河北鋼鐵集團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余壓、余熱蒸汽、煤氣等二次能源全部回收用于發電,并在技術改造之后開始了以高附加值產品主打市場的轉型之旅。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4.6%,節能降耗繼續推進,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 多措并舉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 優化投資結構 12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國家大力推廣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終于有了“行動指南”。 近年來,地方政府性投資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也累積了較高的地方政府性債務。財政部測算,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約有12萬億元。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疏堵結合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不僅是有效防控風險的必然要求,還是優化投資結構的迫切需要。 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財稅和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推進,使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駛入建章立制的“快車道”,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在2014年加快建立起來。 8月31日,素有“經濟憲法”之稱的預算法完成了20年來的首次大修,為地方政府舉債開出“明渠”。10月2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明確了治理“路線圖”。對以前通過地方融資平臺融資建設的項目,經營性項目完全推向市場,難以吸引社會資本、確需政府舉債的公益性項目由政府發行債券融資。 “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的過程,體現出市場化的思路。”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院長喬寶云說。 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的暴露與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緊密關聯。今年以來,我國大中城市房價明顯下滑,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收入持續下降,保持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也成為控風險的突出任務。 房地產領域存在的泡沫需要擠出,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需求也要滿足。9月30日,央行[微博]、銀監會松綁房貸政策,支持改善型住房需求。大部分地方取消了限購政策。穩定住房消費的政策導向鮮明。 “中國經濟已經不能再過于依賴政府和房地產投資。無論是清理地方政府性債務,還是房地產市場的調整,都有助于形成一個更加市場化、更加依靠技術創新的投資結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說。 |
相關閱讀:
- [ 12-07]新華社發文介紹廈門對臺交流經驗 打造兩岸溫馨家園
- [ 12-03]新華社評論員:讓憲法精神在我們心中不斷成長--寫在首個國家憲法日之際
- [ 11-25]高校禁外賣稱為培育社會責任感 新華社:奇葩禁令
- [ 11-25]新華社發文批評華大工學院:少拿高大上掩飾不作為
- [ 11-25]高校禁外賣稱為培育社會責任感 新華社:奇葩禁令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