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日本要舒適的通縮還是痛苦的復興?
2014-12-05 07:47:39??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晨 陳瑜輝 |
分享到:
|
文章認為,影響日本的關鍵矛盾是對日本未來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即通縮派與通貨再膨脹派的對立。 主張通縮的陣營強調穩定,認為人口結構是宿命,他們認為老齡化、不斷萎縮的日本人口不可避免地預示著日本經濟將停滯不前。所以他們主張把風險、干擾和分化影響降到最低,確保日本盡可能地平穩過渡,就像一個為退休做準備的國家。主張通貨再膨脹的陣營認為,這種看法是失敗主義,沒必要那么悲觀。他們的觀點是,為了有一個更廣闊、更有活力的將來,風險和干擾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在過去2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通縮陣營一直處于主導地位。而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執政的過去兩年里,通貨再膨脹陣營占據了上風。雖然在上臺執政初期贏得了高支持率,但近來安倍面臨越來越多的質疑聲。 安倍計劃于12月14日舉行眾議院選舉,這相當于讓民眾對其經濟振興計劃(即“安倍經濟學”)進行公投。此次投票將重新調整治理理念之間的權力平衡,這不僅將決定日本經濟未來的方向,也將幫助確定日本在亞太地區的外交和軍事角色。 文章稱,安倍前政權屬于“通縮派”。就失業率指標而言,在日本“失去的幾十年”里,失業率最高達到5.5%,遠低于美國和歐洲在衰退時達到的兩位數失業率。2013年,白川方明在卸任日本央行行長不久后表示,從某種程度上講,溫和的通縮是日本社會為確保最大化就業所付出的一個代價。他暗示,在通縮環境下,物價下跌讓日本感到痛苦,但這種痛苦也是有限的,因為日本企業可以下調薪資,而不是像美國企業那樣實行大規模的裁員。 這種看法或許無法被美國人所理解,但似乎為日本主流社會所認同。日本對市場機制的懷疑情緒可謂根深蒂固。皮尤研究中心今年曾詢問43個國家的民眾是否認同如下說法:“自由市場經濟令大多數人受益,盡管存在貧富差距。”在日本有51%的受訪者不認同這一說法,是多數民眾質疑資本主義利大于弊的四個國家之一。 此外,隨著日本人口在大約五年前開始下滑,“老齡化社會”的自我認知在日本確立起來,使得日本避險情緒隨之增強。通縮主義者的上一次大動作是在2012年立法將日本消費稅上調一倍。盡管他們承認此舉可能會拖累經濟增速并加劇通縮,但他們認為,增加政府收入有助于為嬰兒潮一代提供養老金,并降低投資者對日本政府巨額債務感到擔憂的風險。 通貨緊縮顯然有不利的一面,也顯然會引發人們的不滿。不鼓勵裁員的“社會契約”使得企業往往不愿以優厚的薪資和福利雇傭員工。伴隨著日本低失業率的是低收入兼職或臨時工作越來越多,尤其是針對在通縮時期成年的年輕人。降低未來志向以便為老年人提供保障的做法,使得日本年輕人的機遇變得黯淡。 文章指出,但在經歷了多重外部沖擊后,似乎一向沉默的再通脹派開始奮力疾呼。安倍晉三成為這場運動的領導者也并非偶然。身為政客的安倍晉三更為人所知的是,早年擔任首相期間就曾試圖恢復他所認為的日本失去的國家驕傲。從邏輯上而言,日本和平主義在很多時候與通縮政策如影相隨,成了一種符合國家影響力減退的規避風險的外交政策。 安倍經濟學“三支箭”中的大部分政策早在安倍晉三上臺前就被研究討論,比如刺激短期增長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以及著眼于長期增長的結構性變化。新增內容是安倍晉三宣布實現再通脹是日本的當務之急。通縮主義者和再通脹主義者一般對潛在回報和影響有著同樣的理解,分歧在于對風險的容忍程度。 日本現在把刺激政策推向新極端:日本央行購買更多債務,政府也發行更多債務,債務與經濟規模的比例之高超過其他所有國家。日本的債務問題在安倍晉三上臺前就存在,但他推遲第二階段消費稅上調計劃以刺激增長的努力表明,他更愿意讓日本破紀錄的借貸極限接受考驗。 為何安倍晉三上臺前的日本沒有抓住那些機會呢?通縮派曾擔心,投資者會得出日本經濟政策錯亂的結論,從而引發某種削弱日本經濟的市場崩盤。雖然永遠沒法估量這種災難的幾率,但僅僅是想到或許會發生這種災難就讓那些更大膽的刺激舉措偃旗息鼓。 至少到目前為止,安倍晉三擲出的骰子還未引發那種通縮派擔心的市場崩盤噩夢,不過也未實現再通脹派承諾的明顯復蘇。 12月14日的大選將直接影響到這場辯論的下一個階段。由于反對黨的混亂,安倍不太可能失敗。但如果他所在的執政黨失去較多席位,那么他的騰挪空間將受到限制。如果能夠保住絕對多數,那么大選之后安倍的計劃將決定他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挑戰日本根深蒂固的通縮本能。盡管到目前為止安倍經濟學已經在日本社會掀起了不小的波瀾,但安倍還基本沒有開始其日程表中最為徹底的改革部分,即“第三只箭”——結構性改革。 如何向日本憎惡社會劇變的公眾推銷結構性改革將是最難的部分,但即便是在這部分改革還沒開始的時候,通貨再膨脹派已經開始失勢。《日本經濟新聞》最近的一份民調顯示,33%的受訪者支持安倍經濟學,反對者比例則高達51%。 文章稱,一些不滿來自安倍復興計劃進展并不順利的跡象。但一些卻來自安倍經濟學的成功,因為成功并不總是能帶來“舒適”。 安倍經濟學最明顯的成就莫過于帶動日本跨國企業利潤激增,并讓一小部分股東因股價飆升而賺了個盆滿缽滿。然而,中低收入家庭的工資上漲完全被通貨膨脹所抵消,而面向國內的小企業正在受到原材料成本不斷攀升的拖累。安倍經濟學已經導致貧富差距擴大,而這正是通縮派力圖控制的。 目前的討論可歸結為兩個大問題。第一,安倍經濟學是否能真正取得成功、加快日本整個社會的新陳代謝?文章認為,安倍經濟學將取得成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尤其是在最近新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政策陸續出臺的情況下。 但已經出現的緊張狀況只會加劇,尤其是在結構性改革加快的情況下。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大問題:即便安倍經濟學能夠結束日本長期以來的通貨緊縮局面,但這是否是日本人真正想要的? |
相關閱讀:
- [ 12-04]日本北海道旅館發生火警 15名港人向港入境處求助
- [ 12-04]日本民調顯示自民黨在大選中優勢明顯
- [ 12-04]萩野當選權威雜志世界最佳 成50年來日本第一人
- [ 12-04]內地公民出境游首次突破1億人次 韓日游增幅最大
- [ 12-03]今年中國內地公民出境旅游人數首次突破1億人次
- [ 12-03]日本商家推出《冰雪奇緣》鉑金日歷 售價1億日元
- [ 12-03]【看臺】日本青訓費一天=兩碗面錢
- [ 12-03]日本朝野各黨積極利用網絡拉票 安倍看重點贊數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