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認真解決群眾關心的問題—— 統一入學服務保障公平 今年4月中旬,北京市出臺新的小學、初中入學辦法,簡言之,即:小學免試就近入學,小升初實行劃片入學、取消共建生。 取消一些大單位與名校的共建生名額,等于斬斷了雙方之間的利益輸送,有人說是“奪了校長的權”。以往,學校拿出招生指標給大單位職工的子弟,這些單位把掌握的公共資源“回報”學校,雙方各有所得,卻擠占了普通民眾子女的入學機會。義務教育是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好學校的入學機會不該由校長與一些權勢單位私相授受,而應該由政府統一支配,保障公平。 北京市教委負責人說,小學升初中,北京市區縣教育部門根據適齡學生人數、學校分布、所在學區、學校規模、交通狀況等因素,進行單校劃片或多校劃片。單校劃片學校采用對口直升方式招生,即一所初中對口接收片區內所有小學畢業生入學。多校劃片學校,先征求入學志愿,對報名人數少于招生人數的初中,學生直接入學;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人數的初中,以隨機派位的方式確定學生。隨機派位由區縣教育部門統一組織,邀請相關單位和家長代表參與。東城、西城、海淀、豐臺等區“小升初”電腦派位,就近入學比例首次突破80%。 今年6月中旬,記者曾經現場觀察北京市東城區小升初電腦派位。此次電腦派位分兩個批次進行。第一批次派位,學生可以在全區范圍選擇最多8所意向中學,派位系統根據學生意向及學生綜合素質的量化成績作為依據進行派位,有10%的小學畢業生通過第一批次派位,被分配到合適的初中。第二批次派位,學生將以學區內的初中為主填報意向,派位系統隨機對學生進行學位派發。派位結果刻入光盤,交予公證員封存公證。 北京市實施學段銜接,將優質教育資源連貫布局,均衡配置生源,九年一貫制和對口直升效果顯著。西城嚴格執行學區制,以街道行政區劃為基礎,劃分11個學區,做到每個學區內都有優質校、教育集團校和特色學校。 今年,北京市教委批準的可以招收體育、藝術和科技特長生的部分學校,才能向本區縣招收特長生;其他學校一律不得以特長生的名義招收學生。招生學校要向社會公布特長生招生計劃。 凡屬區縣以上人民政府人才引進計劃的海外歸國人員、各類引進人才的子女入學,按相關規定,由區縣教委協調解決。對持有烈士子女、臺籍學生、華僑子女、現役軍人子女、全國勞動模范子女身份證明的學生,按相關規定,在同等條件下給予照顧。 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說,全市使用統一的小學和初中入學服務系統,全程記錄每一個學生入學途徑和方式。 多方擴充優質教育資源—— 做大“蛋糕”追求有質量的公平 今年,北京市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在抓資源均衡配置——分好“蛋糕”的同時,大力加強市級統籌引導,切實抓好擴大優質資源——做大“蛋糕”,推進均衡發展。 橫向方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是其主要舉措,包括學區聯盟、大校年級組制、教育集團、教育集群制。積極擴展優質學校的服務半徑,提高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總量。 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的義務教育因其高質量廣受關注,也成為全市中小學學生及家長心中的風向標。東城區今年增加優質校33所,計劃2020年優質校覆蓋率接近100%。西城區將19所普通小學并入實驗二小、北京小學等11所名校,贏得了學生及家長的認可。海淀區的首師大附中、人大附中、交大附中等也承辦多所普通學校,年內新增1萬個優質“學位”。 還有,20所高校及多家社會力量機構對口支持140所普通小學體育、美術的特色發展;11個市區級教科研部門的數百名“副教授級”以上的優秀教科研人員以一線教師的身份走進17所普通初中校;23所高校牽手39所中小學,從英語、語文等學科建設方面全面給予支持,并以高校附小、附中的名義創辦25所學校等,以此拉動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廣覆蓋。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說,北京市確實推出了一些讓家長覺得實惠的政策,例如普通小學與優質初中貫通,優質高中通過名額分配,扶持普通初中等。政府釋放出的信號已經讓家長感受到,不管孩子上了什么類型的小學,都會有進入優質初中或優質高中的機會。他建議,長遠的制度安排需要從改革招生方式入手,通過實施多校劃片,打破某一學區房固定上某一所學校的局面。這樣,不論居住的是學區房還是非學區房,孩子都擁有進入名校的同等機會。 今年11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派員調研北京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綜合改革情況。調研組負責人認為,北京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難度大、困難多,但通過政府加大投入和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得到社會廣泛支持,特別是得到百姓的充分認可。(記者董洪亮 ) |
相關閱讀:
- [ 10-28]加8名華裔參選多倫多教委 其中2人有望打贏選戰
- [ 10-28]加拿大5名華裔競選密市公校教委 發表競選政綱
- [ 10-28]教育部藝教委舉辦專題座談會研究學校藝術教育
- [ 10-22]北京市屬高校自查近年科研經費 匯總后教委將抽查
- [ 10-14]美華裔參選阿市學區教委 因無人挑戰自動當選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