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者論壇)
2014-11-30 14:52:10?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王瓊 李艷 |
分享到:
|
鄧小平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和改革開放的嚴峻形勢,鄧小平同志發表著名的南方談話。在談話中,鄧小平同志以偉大政治家的高瞻遠矚和非凡膽略,堅定地肯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基本路線,有力地回擊了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質疑。他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過十幾年的摸索成長即將瓜熟蒂落卻又因種種原因面臨極大風險、大多數人思想迷茫、國內外局勢錯綜復雜的關鍵時刻,鄧小平同志堅定清醒,指明改革的方向,為黨的十四大的召開創造了良好條件。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后,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精髓 綜觀鄧小平同志關于經濟建設的論述與實踐,回顧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可以體會到,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精髓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尊重并發揮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尊重并發揮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具體表現是:第一,尊重市場主體的主體地位。尊重市場主體的主體地位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的前提。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改革等尊重和恢復市場主體地位的改革,無不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第二,尊重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只有市場主體處于平等地位,各類要素資源才能按照效率最大化原則在不同市場主體間流動,創造最大的社會財富。30多年來,非公有制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及其發揮的重要作用,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例證。第三,尊重并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價值規律是驅動市場經濟優勝劣汰、促使市場主體不斷創新,進而推動整個經濟不斷發展的基本規律。1978年12月,鄧小平同志在十一屆三中全會講話提綱中寫道:企業“自主權與國家計劃的矛盾,主要從價值法則供求關系(產品質量)來調節”。第四,使市場經濟有法治的保障。法治不僅保障市場主體的產權,而且使各類市場主體對紛繁復雜的市場交易有穩定的預期,保障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索和發展過程中,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法治的重要性。 當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如何全面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精髓在《決定》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和豐富發展:在市場主體方面,《決定》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在尊重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方面,《決定》提出“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在尊重并發揮價值規律方面,《決定》要求進一步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政壟斷,“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在法治建設方面,《決定》提出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可以相信,深入貫徹落實《決定》,必將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完善,推動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單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
相關閱讀:
- [ 11-19]日本茶道大師:難忘與鄧小平閣下的那次“茶話”
- [ 10-08]郵市再刮炒新風:鄧小平110周年郵票一個月漲7倍
- [ 10-07]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大型詩歌交響音樂會上演
- [ 10-07]鄧小平論述香港一國兩制
- [ 09-21]外媒:法國一座廣場命名為“鄧小平廣場”
- [ 09-20]以鄧小平命名的廣場在法國正式揭幕
- [ 09-20]以鄧小平命名的廣場在法國正式揭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