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者論壇)
2014-11-30 14:52:10?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王瓊 李艷 |
分享到:
|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完善,改變了我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增強了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使我們迎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創造。在這個歷史進程中,鄧小平同志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鄧小平經濟思想的發端 早在革命戰爭年代,鄧小平發展經濟的思想就在實踐中取得過突出成果。1943年7月,正值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鄧小平同志在《太行區的經濟建設》一文中指出:“對敵占區貿易不能采取政府統制一切的辦法,而是管理的辦法。對內尤不能壟斷,而應采取貿易自由的辦法。對于商人的投機行為,則利用公營商店及合作社的力量,加以壓抑。實行這種辦法的結果,大大加強了對敵斗爭的力量,增加了稅收,繁榮了市場,保障了人民的需要。太行、太岳物價之低,在很長一個時候,為他區所不及。” 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國內外形勢和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市場經濟的因素被當作資本主義的固有成分嚴厲禁絕。在這種背景下,1962年7月,鄧小平同志在接見出席中國共青團三屆七中全會全體同志時指出:“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為最好,恐怕要采取這樣一種態度,就是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在生產關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種固定不變的形式,看用哪種形式能夠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就采用哪種形式。”鄧小平同志不計個人得失,堅持有利于生產力發展、有利于國家民族的經濟思想,體現了一位偉人的風骨。 1973年,鄧小平同志復出整頓經濟,采取了包括下放經濟管理權限、發展地方和社隊企業、打破平均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等一系列措施,使經濟有所好轉。雖然這些措施后來被迫中斷,但其成效使鄧小平同志對中國經濟發展方向的認識和把握更加明確和堅定。 鄧小平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鄧小平同志支持和領導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為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作了思想準備。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會公報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經濟體制改革由此成為黨和國家的中心議題,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由此開啟。 1979年11月,鄧小平同志在會見外賓時談到:“我們有些經濟制度,特別是企業的管理、企業的組織這些方面,受蘇聯影響比較大。這些方面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經營方法、管理方法、發展科學的方法,我們社會主義應該繼承。”“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鄧小平同志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高瞻遠矚,為推動國家經濟復蘇和改革開放創造了有利條件。以農村改革為例。1980年5月,鄧小平同志肯定了小崗經驗,并明確提出“使農村的商品經濟大大發展起來”。隨后,中央出臺文件,認可了包產到戶。1982年到1985年,中央連續出臺4個一號文件,最終確立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農村、農業改革成果顯著改善了人民生活,為經濟體制改革在城市拓展奠定了基礎。當時,城市在改革上雖然也有一定進展,但總體上仍然沿襲計劃經濟體制,存在嚴重弊病。改變城市工商業的運行體制牽涉整個經濟體制的變革,迫切需要更完整、更系統的理論指導。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鮮明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黨的十二大報告提出有系統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并提出允許對部分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不做計劃,由市場來調節。雖然十二大報告的提法仍然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只是作為補充,但這是第一次在黨的文件中提到“市場”,為下一步突破奠定了基礎。 1984年以后,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改革形勢的發展醞釀著一次戰略性突破。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前夕,鄧小平同志在談到全會的中心議題時說:“最理想的方案是通過一個改革文件。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政治上、經濟上都起了很多的作用,這次三中全會能否搞一個改革文件?這個文件將對全黨起巨大的作用。”經過多方共同努力,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的一個重大成果是突破了長期以來的禁錮,要求尊重價值規律,并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概念,回答了長期困擾社會主義改革的理論問題,使經濟體制改革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在與十二屆三中全會同時召開的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鄧小平同志高度評價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他說:“我的印象是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這次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釋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有些是我們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有些新話”。1985年10月,鄧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國媒體提問時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此后幾年,企業管理體制、貿易體制、金融體制、糧食購銷體制、對外開放體制等都進行了全方位改革。 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必須以公有制為主體,大力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生產社會化、現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 |
相關閱讀:
- [ 11-19]日本茶道大師:難忘與鄧小平閣下的那次“茶話”
- [ 10-08]郵市再刮炒新風:鄧小平110周年郵票一個月漲7倍
- [ 10-07]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大型詩歌交響音樂會上演
- [ 10-07]鄧小平論述香港一國兩制
- [ 09-21]外媒:法國一座廣場命名為“鄧小平廣場”
- [ 09-20]以鄧小平命名的廣場在法國正式揭幕
- [ 09-20]以鄧小平命名的廣場在法國正式揭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