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他,已是電腦桌面上一張沉默的照片:坐在帳篷里,緊緊摟著身邊一位藏族老人,神色疲憊卻依然笑容溫暖。 康定震后第五天,11月26日下午4時許,共青團甘孜州團委副書記袁雅遜在從地震受災最重的道孚縣八美鎮中谷村救災的返回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遇難。 袁雅遜的離去引起社會和網絡一片哀思。聞聽消息,同事們泣不成聲,不愿相信這個溫暖細心的小伙伴已永遠離開了他們。網友說他是“康定抗震英雄”“最帥氣的康巴漢子”,祝愿“天堂里沒有地震,可以一直溫暖地微笑”。 33歲的青春,被壯烈地定格為永恒 “震后八美的天空。”這是袁雅遜生前發在朋友圈里的最后一條微信,照片上,碧藍如洗的天空下矗立著幾幢白色的房子,時間是11月26日上午10:40分。 這一天,袁雅遜同四川省群團組織社會服務中心抗震救災工作組一起前往康定地震受災最重的道孚縣。按照計劃,他們當天要去給道孚縣八美鎮中心校、色卡鄉小學等多所學校配送救災物資,了解學校受災情況,商定板房學校的建設任務。 然而,短短幾小時后,這位土生土長的藏族漢子卻永遠長眠在高原。當天下午3點半左右,袁雅遜查看過四所學校后,啟程趕往下一所學校。當行至道孚縣八美鎮通往塔公鄉的一段公路彎道時,他乘坐的越野車因道路暗冰滑出路面,沖下斜坡,袁雅遜被甩出車外,頭部著地,不治身亡。 “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是沒能攔住在外休假的雅遜回來。”提起袁雅遜,共青團甘孜州團委書記洛絨拉珍淚流滿面。 22日甘孜州正在放建州節假,地震發生時,袁雅遜和朋友剛到南京休假。“我勸他,平時那么忙,休次假不容易,你在外待命吧。”洛絨拉珍說,沒想到,雅遜趕了11個小時的路,震后第二天晚上就回到了康定。 “我必須回來,必須和你們在一起我心里才安穩”。這是袁雅遜回到康定后說的第一句話。 這位33歲的年輕團干部,總是哪里最艱苦、最困難就沖到哪里,他曾數次主動趕往地震災區。在汶川、玉樹地震抗震一線,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在廢墟中忙碌著;他在玉樹病倒了,輸完液,依然咬牙堅持工作。然而這一次,他卻倒在了救災路上,再也沒能起來。 草原上的“孩子王”,孩子們口中的“爸爸” 袁雅遜走了,在他辦公桌的筆記本上還記著“做好學生知識競賽后續工作”的計劃。自2000年參加工作以來,他有7年時間在基層團委工作,曾先后擔任共青團康定縣委副書記、書記,共青團甘孜州委副書記。他的工作多和青少年打交道,他戲稱自己是草原上的“孩子王”。 2012年到州團委后,他分管全州共青團宣傳工作及學校青少部、州團校工作。洛絨拉珍說,別看雅遜“官”不大,但管的事多、任務又重,一年里有半年是在鄉鎮調研、宣講,“5+2”“白加黑”成為他的工作常態。 為解決甘孜州幫扶貧困兒童多、活動經費匱乏難題,他去年提出開展“心愿快車”公益活動,至今已募集到社會資金500余萬元,完成了27000多個特殊困難青少年提出的心愿。 理塘縣團縣委工作人員洛桑晉美說,袁哥平時最牽掛的就是當地藏族孩子,每次來理塘縣都會給學校的孩子們帶些禮物,他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在藏區開展共青團工作不是簡單的送錢送物,更要在‘扶智’上下功夫。” 記者在袁雅遜的電腦上看到,保存最多的,是他帶著油、米、學習用具親手送到孩子們手里的照片。沒有成家的他,曾帶著6名藏族孩子到北京參加演出,幾天時間里他親自照顧孩子們的生活,許多孩子把他稱做“袁爸爸”。 短暫而溫暖的生命,融入故鄉的雪山和草原 26日夜10時許,袁雅遜的遺體運回康定城家中,近百名同事、群眾默默佇立,迎接他回家。他的離開在網絡引起一片哀悼,許多人在網上為他寫詩悼念,他幫助過的災區孩子根本不愿意相信,那個溫暖的袁哥哥已經離開了他們。 在親朋好友心中,這個熱心細心、孝順陽光的藏族漢子如一陣春風,總是帶給人溫暖。同事們記得,每天清晨,他都會把辦公室打掃干凈,幫同事沏好茶;單位里女同志多,每次下基層開展工作,他總是挑最邊遠、最艱苦的地方去。他幫扶的藏區群眾記得,這個瘦高的年輕人每次來看望他們,總是拉著他們的手噓寒問暖,還偷偷把錢塞到他們口袋里。 他那些滿懷溫情、勵志的話語,依然在朋友心底回響:別在能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人生最長不過3萬多天,要珍惜每分每秒,珍惜當下,珍惜身邊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 這個“珍惜”當下的人,帶著遺憾走了。因工作忙碌,他天天加班、周周下鄉,沒有時間談戀愛,曾有過一個女朋友但因長期兩地分居吹了。他也羨慕同齡人的幸福家庭生活,有時跟洛絨拉珍開玩笑道:給我放個假,讓我好好去談場戀愛。 作為優秀的藏族年輕干部,他獲得過“全國培養計劃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青團干部”等多項殊榮。他也曾多次有機會到內地工作,有更好的生活,但都沒走。 他生前告訴朋友:自己舍不得康定,舍不得草原。他說:“我生長在這片沃土,是草原的兒子,如果離開這里,我就沒有根了。我只想踏實干實事,自己心里也踏實。” 一位到事故現場“接”他回家的朋友含淚說道:“26日的晚霞特別漂亮,亞拉雪山日照金山的樣子很美,你這一輩子在別人面前瀟灑又帥氣,連走也有陽光和雪山的陪伴,離去得溫暖又凄美。” 草原之子又回到了故鄉的懷抱。他短暫而絢爛的生命,已融入故鄉的雪山和草原,永遠留在了人們心里。(“中國網事”記者吳曉穎、蕭永航) |
相關閱讀:
- [ 11-28]記取“跑贏”地震的“康定經驗”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