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21日電題:兩年多來首度降息為哪般 新華社記者 劉錚、李延霞、吳雨 中國人民銀行21日傍晚宣布,自22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這是繼2012年7月后,兩年多來央行首次降息。 央行為何此時突然決定降息?貨幣政策取向是否發生變化?為什么采用非對稱降息?為什么在降息的同時擴大利率浮動區間? 重在緩解企業“融資貴”問題 “此次利率調整的重點就是要發揮基準利率的引導作用,有針對性地引導市場利率和社會融資成本下行,促進實際利率逐步回歸合理水平,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這一突出問題,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央行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總體穩定,但下行壓力較大,企業經營比較困難。特別是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非常突出,成為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的一大羈絆。 “為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國家已經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定向降準,但降息其實是最直接的,能夠直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特別是現在物價漲幅較低,為降息提供了充分的空間。”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指出。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此時選擇降息是理性的決定。不降低基準利率,而通過別的方法去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是很難的,事倍而功半。直接降息,事半而功倍。 對于此次降息,央行有關負責人強調,屬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貨幣政策取向發生變化。總體看,我國宏觀經濟仍保持中高速增長,不需要對經濟采取強刺激措施,穩健貨幣政策取向不會改變。但央行需要根據經濟基本面的運行態勢,靈活運用利率工具進行微調,這是堅持和完善正常利率調整機制的應有之義。 非對稱降息引導金融讓利實體經濟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降息是非對稱的。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是0.4個百分點,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只有0.25個百分點。 “此次非對稱降息,實際上在收窄銀行利差,可以理解為是引導銀行將部分利潤讓渡給企業。”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趙慶明認為,目前銀行的盈利水平大大高于大多數實體企業,為了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必須將銀行業部分利潤讓渡給實體經濟。 大量實體企業為銀行打工,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一種不正常、不健康的現象。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象,要扶持實體經濟強筋壯骨,要引導銀行業靠自身努力開拓新的利潤增長點,就要從根本上動一動息差這一傳統“奶酪”。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由于此次采取非對稱降息,縮小了銀行利差,可能對銀行未來一段時間的盈利有所影響。但從長遠看,對銀行業發展也是有力的倒逼,有助于銀行通過自身努力增強盈利能力。 與別的政策工具在實際操作中容易走形或者跑冒滴漏相比,降息的操作簡單,效果直接。趙慶明認為,降息的傳導作用很快,效果會很快顯現。特別是時值年末,企業銀根偏緊,降息的效果更加明顯,實體經濟能夠更快地享受到降息的紅利。 此次降息,對百姓購房也是利好。連平分析,降息后房貸按揭貸款利率將相應降低,給有買房需求的百姓帶來實惠,有助于支持自住型、改善型住房需求。 利率市場化改革再邁一步 在降息的同時,央行宣布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由基準利率的1.1倍擴大至1.2倍。這是自2012年6月存款利率上限擴大到基準利率的1.1倍后,我國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又一重要舉措。 利率市場化是我國金融市場化乃至整個市場經濟建設中的關鍵一步,目的是使利率成為反映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準確價格信號。當前我國已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但存款利率還受到上限管制。 “存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后,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空間也進一步拓寬,有利于促進其完善定價機制建設、增強自主定價能力、加快經營模式轉型并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同時也有利于健全市場利率形成機制,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 此次央行還對存貸款基準利率的期限檔次進行了簡化和合并,不再公布五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這是對未來最終取消存貸款基準利率所做的積極嘗試,將進一步拓寬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空間,提高其市場化的定價能力。”農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表示。 王軍認為,這次降息和利率市場化改革一并推出,含有深意。目的顯然是通過利率市場化改革讓市場供需決定利率高低,讓利率高低引導企業優勝劣汰、轉型升級。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適時通過推進面向企業和個人發行大額存單等方式,繼續有序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同時進一步完善市場化的利率體系和利率傳導機制,不斷增強央行利率調控能力和宏觀調控有效性。 |
相關閱讀:
- [11-22] 央行再祭降息利器 提振經濟推利率改革新舉措
- [11-22] 央行再祭降息利器 提振經濟推進利率改革
- [11-22] 央行兩年多來首降息 存款利率浮動上限調為1.2倍
- [11-22] 中國時隔兩年再次全面降息 專家稱或刺激樓市回暖
- [11-22] 央行首度降息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