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二“烏鎮模式”獲聯合國專家好評 “漫長的歲月和迢迢千里的遠隔,從未遮斷我的鄉思。”少年離開烏鎮的茅盾,在晚年憶起故鄉時,仍難掩鄉愁。 這是怎樣的一個水鄉幻夢呢? 50年前,還是孩童的毛師傅就住在烏鎮西柵西大街東段。后來因為各種緣故,搬出了西柵。 兩年前,他又回來了,在西大街上做兒時的小吃“油墩子”。“這里,沒怎么變過。”他感慨。 青石板路依舊、白墻黛瓦的枕水人家依舊、手搖船的小碼頭依舊,就連包子鋪,也還是老底子的灶頭。入夜后,“小心火燭”的打更聲從巷子深處傳來。 “以舊修舊、以舊修故。”邵云說,這是烏鎮在1999年開發東柵之初時就定下的保護宗旨。這一模式,第二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特評專家阿蘭·馬蘭諾斯譽為古鎮保護的“烏鎮模式”。盡管當時,江南古鎮周莊早已開發。 “那時,其他古鎮上都有這么一個場景,電線桿上掛著紅燈籠。”邵云回憶。 但烏鎮,卻走在了前面。第一個將所有的高低壓線路、電視線、通信線路埋到地下,第一個將排污管道和自來水管道埋到地下。 這一理念,在2003年開發烏鎮西柵時,被很好地秉承。“我們建了兩個近1萬平方米的舊石料、舊石板倉庫和一個舊木構件倉庫。” 根據民間口述,修復時移除了被現代元素“破門而入”的水泥板、玻璃窗……“現在的西柵,有80%還是老底子的東西。”邵云說。 游客從八方聚集而來,就是為了尋找江南老底子的味道。“早就聽說過烏鎮,想來看看這里的小橋流水,感受江南古韻。”烏鎮民宿里,帶著一家三口來游玩的新加坡客人Tony剝著嘉興粽子說道。 優勢三 古鎮曾作為歷史文化遺產 頻頻亮相國際舞臺 其實,世界互聯網大會并非烏鎮第一次在國際舞臺上亮相。 “這不是偶然,不是巧合,是多年基礎打下來的結果。烏鎮,就在等待機會。”烏鎮國際旅游區建設管理委員會旅游發展部部長顧守菊認為。 2001年,烏鎮被錄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預備清單。同年,烏鎮成為上海APEC會議高官的參觀地。 2008年,中法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在烏鎮西柵召開。2012年,烏鎮作為中國唯一代表出席比利時布魯日“21世紀世界文化遺產名城”論壇。 2013年,中歐城市博覽會在北京舉行,烏鎮是全國唯一一個參展的鄉鎮。同年,烏鎮舉辦第一屆國際戲劇節。 今年的國際戲劇節剛剛結束,100余個演出節目中,有過半演出團隊來自國外。盡管加入了國際元素,但絲毫沒有與古鎮文化產生違和感。“中國故事,國際演繹。”杭州外國語學校副校長夏谷鳴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了觀演感受。 邵云認為,“這不是變質,是文化應該更包容。”文化,一直是烏鎮的魅力所在。其實,早在烏鎮旅游開發之前,每年就有3萬游客專為茅盾故居而來。 優勢四 小鎮早已具備互聯網基因 正是互聯網,給了烏鎮聯通世界的通道。 3年前,“80后”小呆(網名)在烏鎮西柵景區外的環河路上開了家庭旅館。七成客人來自淘寶、藝龍、去哪兒等網絡平臺。 3年前,烏鎮西柵67號民宿“默默的家”也開始了網絡營銷,微博、美團、糯米、大眾點評上都有它的身影。“默默家的招牌菜辣子魚和饞嘴蝦好好吃。”這是不久前來自游客的一條評論。 店主默默講,今年戲劇節,何炅和黃磊還去她家吃飯了。 和默默家一樣,烏鎮不少商鋪已時髦地啟用支付寶錢包“條碼支付”功能,用紅外掃描槍掃描顧客手機上支付寶錢包里的“付款碼”,就能完成支付。 其實,早在2003年,烏鎮西柵開發之初,就有先見之明似地埋下了寬帶網線。現在,游客可以通過烏鎮旅游預訂網站了解景區住宿、票務、套餐、特產等一系列信息,還可以在PC端和手機端實現網絡訂購。 另外,游客還能在天貓“烏鎮旅游旗艦店”上一鍵預訂酒店、門票、美食、旅行套餐、特產、紀念品等。 不僅如此,烏鎮景區、烏鎮鎮區主干道上,已全部實現無線網絡(Wi-Fi)全覆蓋。打開網頁收發郵件查詢信息,網速非常流暢。 烏鎮西柵景區公告 各旅行社及游客朋友: 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即將在浙江省桐鄉市烏鎮召開。會議期間,烏鎮西柵景區的會議場所將有大量會議代表、與會嘉賓和媒體記者參加會議。為避免給游客帶來不便,保障景區正常運轉及大會順利進行,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11月18日-21日,除已經預約的游客外,烏鎮西柵景區將不再出售游覽門票。敬請廣大游客安排烏鎮西柵景區游覽時避開這一時段。 望各旅行社及廣大游客給予理解和配合。 特此公告。 桐鄉市烏鎮國際旅游區建設管理委員會 烏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11月 |
相關閱讀:
- [ 11-12]告別“躺著掙錢” 銀行擁抱互聯網
- [ 11-11]互聯網金融與地產商雙十一放大招:眾籌購房來真的
- [ 11-11]從李彥宏式的“互聯網思維”看苗木行業的轉型
- [ 11-11]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觀察:互聯網經濟推動的變革正迅速到來
- [ 11-11]世界互聯網大會前夕記者探營烏鎮:跨越時空的擁抱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