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上網 從心所欲不逾矩 □法制網記者 陳曉英 “我今年53歲,是北京市廣內街道一個普通的居民。作為一個網民,我希望能夠依法管網、依法上網。”10月24日,中央網信辦召開的各界人士座談會上,來自北京社區的大媽馬玉榮說。 與以往明顯不同的是,此次座談會不僅有中央政法委、最高法、最高檢、國務院法制辦等中央機關代表,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等知名專家學者,人民網和騰訊網等網站負責人,還有來自北京社區的大爺大媽和基層代表參與其中。整個座談會持續約4個小時,與會人員爭相發言,屢屢出現“搶話筒”的小插曲。 座談會上,中央網信辦有關負責人提出,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基礎是按照全民守法要求,引導網民尊法守法,做“中國好網民”。分析人士認為,這不僅準確號到了當前互聯網發展的“命脈”,更為具體推進互聯網法治化提供了現實舉措。 “我是一名年輕的媽媽,經常在打開網絡時看到很多重口味的東西,尤其是對于涉黃和涉及暴力的信息,我有深深的焦慮。”有著15年網齡的市民李婧說,“網絡只是一個工具,我們線下每一個人要遵守一種公約,我希望在線上也一樣。網絡的七條底線,我非常擁護,我周圍的人都非常擁護。如果我們不堅守這個底線,我們就會天天生活在陰暗面里面,而且還有很多是虛假的、夸張的信息,這樣的亂象非治不可。” 有著十多年網齡的院浩也贊同李婧的觀點。回顧自己的上網經歷,他表示,既學到了很多知識,也遭受過網絡無序帶來的危害,比如網絡購物被騙、虛假廣告,甚至因辟謠而被人身攻擊。 “有時,我問網民,你們沒有法律意識嗎?有網民回應說網上沒有人管。”院浩說,很多網民比較情緒化,沒有規矩意識,特別是平時還懂得道德底線,但在網上道德底線的意識就不是特別強烈了。這導致網上產生很多問題。 “作為一個網絡編輯,作為一個網齡16年的老網民,我對早期互聯網的無法治狀態記憶猶新。在一段時間內,現實社會的法治規則無法延伸到網絡空間,網上的誹謗、造謠、商業炒作和有害信息往往不受任何懲戒。許多家長因此視網絡為洪水猛獸,一談到青少年上網,就默認孩子‘學壞了’。”“觀察者網”公眾號負責人任沖昊說。 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處長盧宇蓉表示,隨著網絡技術普及,網絡確實是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但是與此同時不當的網絡行為日益增加。當前網絡違法犯罪行為分兩種類型:一是針對網絡實施犯罪,主要表現為制作傳播網絡病毒,或者通過其他技術手段侵入、破壞或者獲取網絡空間的各種資源;二是將網絡作為一種手段實施犯罪,如盜竊、詐騙、誹謗、虛假恐怖信息、虛假廣告等。當前社會媒體關注比較多的就是通過網絡誹謗侵犯公民的名譽權,利用網絡造謠、傳謠的行為和現象比較嚴重,利用網絡的經濟違法犯罪有上升的態勢。 “四中全會剛剛結束,在這樣一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中央網信辦帶領組織討論網絡法治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盧宇蓉說,“增強公民對法律的認同,需要我們更多的宣傳。從內心認同法律,自覺遵守法律,共同維護秩序,是維護網絡的大前提。” “子曰師說”公眾號負責人曹雅欣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期望能夠實現最大程度的自由,誰都不愿意被人管束。但是,真正的法治化、自由化,就像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狀態,可以自由自在地任性行事,可是不會觸碰到法律的禁忌、不會挑戰到規則的底線。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能自覺依法行事。 如何引導網民尊法守法,做“中國好網民”?吉林省互聯網信息辦主任張育新建議:一是加大“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的宣傳力度。邀請專家學者參加訪談,正面解讀;二是加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解讀、普及力度;三是要進一步提高網民道德意識。在“依法治網”的前提下,提升“以德治網”的力度,不斷強化網絡道德建設。 江蘇省網信辦副主任周鋒介紹了當地具體做法:推進網上真實身份信息注冊工作,西祠胡同、化龍巷、濠濱論壇等基本實現了版主實名、網民注冊發言實名等,提高了網民的自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作為與會的專家學者,王振民的建議是,網民要有法治意識,這比現實世界的法治意識更需要,更迫切。法治思維不僅僅是對黨政機關領導干部,對網民和普通老百姓來講也需要有法治意識。 |
相關閱讀:
- [ 10-28]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網信辦主任盧承圣:學習宣傳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 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
- [ 10-28]美國與多國組建網絡情報聯盟 阻IS人員招募活動
- [ 10-28]臺灣一男子不滿女友提分手 上傳女友性愛影片至網絡
- [ 10-28]2014網絡行記者在宜興體驗鄉村"慢生活"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