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0月25日電 (記者 張素)“中國將在太空領域成為全方位的‘巨人’,也已有足夠實力與俄羅斯在太空領域開展全方位的合作。”俄羅斯聯邦總統顧問富爾先科25日在“2014浦江創新論壇”現場說。 中國自行研制的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于24日成功發射。富爾先科對此表示,“我和我的同事都對中國航天取得的成就心存敬意”。 本次再入返回飛行試驗旨在為嫦娥五號任務“探路”,以月球表面自動采樣返回為目標的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由此揭幕。 此舉迅速引起外界熱議。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教授瓊斯·約翰遜認為,試驗展示了中國航天技術能力,顯示出中國實現未來長期太空目標的意愿,而這正是一些老牌航天國家所欠缺的。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劉易斯則認為,中國航天領域的能力仍落后于美國和蘇聯在幾十年前就達到的水平。上世紀70年代,美國和蘇聯就已進行類似的探月試驗,并先后完成登月。 “在沒有多少經濟和軍事利益的情況下,航天試驗價值在于影響中國對自己的看法”,詹姆斯說,“通過一種對國家實力和財富的炫耀性展示,中國已恢復了自信和威望”。 美聯社、CNN持有類似觀點。前者撰文指出“中國的太空計劃是其巨大民族自豪感的源泉”,后者將中國探月工程稱為一個“政治象征”,還用“亞洲太空競賽”來指代中國與致力于探索火星的印度。 “中國走的是前人走過的路,但不這樣做就無法加入對月球資源的競爭。”俄羅斯宇航科學院院士亞歷山大·熱烈茲尼亞科夫說,“50年到100年后,當出現月球資源的必要性時,掌握登月技術的國家當然就更能實現目標”。 事實上,近期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制定的“2016-2025年航天發展綱要”也強調,開發月球和火星在俄羅斯航天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富爾先科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對于月球、火星等深空探測,俄羅斯目前的重點是如何保證人類安全前往外太空。此外,在國際空間站、GLONA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等方面開展研究,并繼續保持在太空醫療領域的優勢地位。 “太空是一個可以進行多國合作的平臺,而無論是哪個國家,如果能在太空領域研究取得進展,就可以增加全人類對于太空的認知。研發太空,還需要世界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富爾先科說。(完)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