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藏阿里普蘭10月25日電 題:西藏普蘭口岸邊民的跨國“貿易世交” 中新社記者 唐朝楊 貢桑拉姆 “他爺爺在這里做生意時,我爺爺就在他們家買東西了。”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普蘭縣邊貿市場內,土生土長的普蘭人丹珠,在老朋友尼泊爾商人迪布的店里買了一包紅糖,因為買賣往來,兩家人的交往延續了幾代從未間斷。 普蘭位于中國西藏阿里地區西南角,擁有邊境線400多公里,與印度、尼泊爾接壤,是中國12個三國交界縣之一,設有阿里地區唯一對外通商的口岸。從1982年開始,迪布便來普蘭從事邊貿生意,和丹珠相識已有32年。 “我19歲時就跟父親來過這里,我爺爺也曾在這里做生意。”迪布用流利的漢語告訴中新社記者。 普蘭邊貿市場內的商人基本精通尼泊爾語、藏語、漢語、英語和印度語,迪布與丹珠就常常用藏語拉家常,這都源于由來已久的邊貿往來。 史料記載,17世紀初,普蘭邊境主要山口、通道就有了固定交易點,主要是以物換物的原始交易,邊民相互交換毛皮、木材、鹽、茶等物品。1954年,普蘭口岸正式獲批開放,1992年被中國國務院批準為與印度的貢吉相互開放的國家一類陸路口岸。如今,通往普蘭的斜爾瓦通道中國一側已修了公路,丁嘎、強拉、柏林等通道在中國境內也有了簡易便道,以物換物早已成為了歷史。 每年6月初,山上的雪融化后,尼泊爾和印度邊民便將貨物用人背馬扛的方式帶過邊境,再花上300元(人民幣,下同)包車,把貨物運抵普蘭邊貿市場。 “現在我們帶過來的貨物品種很多,牧區需要的、普蘭民眾需要的,還有漢族游客需要的都有,品種多了,生意也會好很多。”迪布的生意近年來蒸蒸日上。 “我們每年都期待他們來,他們來了我們就能買到更多的貨物。”丹珠說。 待至10月底,趕在大雪封山前,迪布又會將大部分現金換成中國商品帶回國銷售,不少本地人也做起了迪布的生意,“最受歡迎的是中國白酒。” 根據官方政策,尼泊爾和印度邊民每天可帶5000元的免稅貨品進入中國境內,且可以疊加,也就是說,如果在普蘭呆100天,商人便可以一次性帶50萬元的免稅貨品。 “我每年的貿易額都在四五十萬元左右。”迪布說,他現在可以送后輩去加德滿都讀書,還在那里買了房子,“不少印度邊民也在新德里買了房子。” 印度邊民比森辛也與丹珠、迪布結識多年,他的父親曾在普蘭經商。比森辛1992年來到普蘭,一呆就是22年,“馬年的生意最好,來轉山的人多,買東西的自然就多”。他希望中印邊境的交通進一步改善,以方便帶更多的貨物來普蘭交易。 有統計顯示,去年普蘭邊民貿易互市的全年貿易額已達6600多萬元,而十年前的數據僅為650多萬元。 迪布對未來有更多的期待,“這里有‘神山’、‘圣湖’,從中國內地、尼泊爾、印度來的游客越來越多,商人也越來越多,店鋪都不夠用了。” 事實上,邊貿市場的條件已得到了極大改善,以往位于縣城半山腰上的老唐嘎邊貿市場只有幾十間沒有屋頂的土房,商人要在屋頂搭上帳篷才能入住。 2003年,中國政府在普蘭縣城建成含267間商鋪的新市場,迪布、比森辛等商人以每間店鋪每月600元的低廉租金入駐,結束了鉆土房搭帳篷的時代。 考慮到游客增多以及將于明年動工的中尼友誼大橋建成后邊境貿易的升溫,普蘭官方已開始對邊貿市場進行新的規劃。 可以預期,迪布遭遇的“店鋪不夠用”問題在不久的將來便能得到解決,丹珠也會在邊貿市場結交更多異國朋友。(完) |
相關閱讀:
- [ 06-23]上海電影節:《西藏天空》獲6項大獎 小陶虹封后
- [ 02-25]扒一扒西藏大學校花 美女一枚哦
- [ 12-23]電視劇《8848》西藏拍攝 孫海英飾演老兵
- [ 10-05]音樂愛好者:"和美西藏"生動呈現"別處的生活"
- [ 09-14]西藏薩迦寺高僧:對所謂王菲出家一事并不知情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