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10月25日電 7月17日,一架馬航MH17飛機在俄烏邊境墜毀,機上298人無人生還。這架墜毀的飛機猶如導火索,引爆了新一輪俄羅斯與烏克蘭政府和西方國家的口水仗。如今空難發生已有百天,但誰擊落了飛機?誰該為墜機事件負責?這些問題仍難有答案。
“黑色星期四”引爆俄羅斯與西方紛爭
今年年初起,俄羅斯與西方的關系遭到重創,俄羅斯與基輔的關系更是一落千丈。繼克里米亞入俄后,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也紛紛要求獨立,并成立民間武裝與基輔政府對抗。
就在東部民間武裝與政府軍沖突不斷之時,一架馬航客機7月17日在經過烏克蘭東部空域時墜毀。機上298人全部遇難,其中包括193名荷蘭人。
墜機事件猶如導火索。烏克蘭政府官員當即指責是民間武裝擊落了飛機,且擊落飛機的武器是俄羅斯提供的“山毛櫸”導彈。但民間武裝隨即否認擁有“山毛櫸”,并聲稱基輔政府需對事故負責。
伴隨著無數的推斷和線索,烏克蘭東部民間武裝、基輔和俄羅斯爭先恐后撇清自己,發布劍指他方的“證據”,“戰火”甚至延伸到了安理會緊急會議上。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鮑爾猛烈抨擊俄羅斯,指控俄方向烏克蘭民間武裝提供導彈,俄羅斯代表丘爾金則回擊,稱美國的指控“沒有任何根據,純粹是在挑釁”。
墜機事件不僅改變了烏克蘭危機的走向,也打亂了博弈各方的算盤。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戰略爭鋒,已到關鍵時刻。此后,歐盟和美國發起多輪對俄制裁,俄羅斯也不甘示弱予以回擊。
如今,曾經的墜機地鮮見調查人員的蹤跡,遇難者的不少遺物,也在烏克蘭頓涅茨克州的土地上逐漸腐爛。墜機地仍舊傳來政府軍和民間武裝的交火聲,這似乎預示著,MH17的墜機慘劇遠未能劃上句號。
誰是肇事者?
在MH17墜機事件發生后,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親自趕赴頓涅茨克,從中斡旋獲得飛機的黑匣子,并將調查權交予荷蘭。近兩個月后,荷蘭國家安全委員會發布了首份關于MH17航班失事原因的調查報告。
報告稱,MH17客機墜毀的直接原因,與遭大數量的高能量物體從外部穿透所造成的情形一致,并造成了飛機的結構性的損傷所致。報告還稱,并未找到相關證據,證明是因飛行員問題或技術故障造成了飛機墜毀。該調查委員會希望最終的墜機調查報告將在一年后公布。
由于報告并未指明是誰擊落了MH17客機,外界的猜測并未停止,俄羅斯與西方爭吵也沒有停止。
10月8日,德國情報局局長格爾哈特·辛德勒向議會遞交MH17空難的調查報告指出,烏克蘭民間武裝擊落了飛機。這份首次由歐洲官方機構作出的報告稱,烏克蘭政府方面提供的涉及馬航MH17波音客機墜毀事件的一些數據是偽造的,而俄關于導彈是由烏克蘭政府發射的聲明也與事實不符。
報告自然遭到了俄羅斯的駁斥。俄軍事專家伊戈爾·科羅特琴科說,西方情報機構十分清楚馬航MH17空難背后的真相,但是這一真相對西方不利,因此他們不想將其公之于眾。
在有關各方的爭論沸沸揚揚之時,MH17客機上的部分遇難者,已經魂歸故里。8月22日當天,馬來西亞檳城大橋,車隊排成了3公里長龍,逾千名人集體為罹難者默哀,以表達最后的尊重。但MH17的肇事者究竟是誰?誰又該為298名罹難者負責?答案仍然渺茫。(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