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10月24日電(記者 吳植 羅鑫 魏夢佳)南方漢江上的一庫清水即將從北方人家的水龍頭里流出,為了成就一個國家跨世紀的調水夢想,南方有34萬人告別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水土,放棄世世代代沿襲下來的生計。 無數的人都沒有留下名字,而是作為南水北調移民的整體,服從了遷徙再遷徙、改變再改變的命運,他們無愧是當代最可愛的人。 鄂東黃岡市團風鎮黃湖移民新村,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近200個外遷移民安置點之一。4年前,鄂西北鄖縣安陽鎮有874戶3721人跨越千里把新家安在這里。 可當初,沒有人樂意遷往他鄉。按照移民政策,時任安陽鎮余嘴村黨支書的趙久富本可在老家安置,但為了用實際行動說服和帶領大家,他主動選擇外遷,舍下80多歲的父母。趙久富的父親心中不舍,嘴上卻說:“你是干部,要是你不帶頭走,南水北調就辦不成了!” 剛到黃岡,移民們都不適應,許多人情緒波動。為了能讓鄉親們穩住并發展起來,作為新任移民新村社區黨支副書記的趙久富做了大量艱辛的工作。如今,移民們都找到了比過去在偏遠山區更多元的致富出路。 但今年59歲的老趙心里一直覺得愧對父母。去年,父親在老家去世了,母親的腿腳也越來越不便。今年中秋,老趙趕回老家與母親團聚。晚上,他像以前一樣打水給母親洗腳,陪母親拉家常。 臨走時,他又一次來到漢江邊,裝了點家鄉的水和土,準備帶到新家去。他說,“因為母親說了,老家的水土帶到新家去,要世世代代,水土相連。” 記者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均縣鎮關門巖村移民安置點結識了58歲的“養魚大王”葉明成。他不僅是南水北調庫區內安移民,還是上世紀60年代的丹江口水庫一期外遷移民,像他這樣的人在丹江口市數以萬計。 為保護丹江口水庫水質,國家將在明年底前逐步取締庫區十幾萬口養魚網箱,這讓以養魚為生的上萬移民家庭再次犯了愁。 老葉常望著緩緩升高的水庫抽悶煙。水面是他的100多個網箱,即將被拆除;水底是他世代居住的均縣鎮老城,40多年前就被淹沒;水邊即將被淹沒的一塊空地上,是一棟磚瓦房剛被拆掉后的印跡,葉家曾在那兒住了20多年。 他說,1968年,丹江口大壩初步建成蓄水,鄉親們移民到幾百里外的湖北隨縣,由于安置條件不到位,全家人做夢都想回老家;1973年,他獨自跑回丹江口,老家已在汪洋之下,他只好在河邊搭了間草棚,靠打魚為生;1979年,他和村里一位姑娘結婚,戶口才得以遷回;80年代,葉明成的父母也回到了故鄉,全家生活逐漸改善,住進了土房;1990年,葉家終于蓋起了磚房。 然而,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上馬,老葉的房子又一次處于淹沒線下,2012年他們再次移民。像老葉這樣的漁民現在擔心的是,放棄網箱養魚之后,路在何方? 在丹江口庫區,保護一庫清水,是人們的共識。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這需要人們改變自己的生活。 現年61歲的丹江口市茅臘坪村農民辛喜玉也是兩次移民。十多年前,辛喜玉和家人在丹江口水庫邊承包了一片石漠化嚴重的荒山,經過艱難治理,如今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蔥蔥的核桃樹。辛喜玉還帶領村民們喂起了牛、羊、雞,收入大大提高。 但辛喜玉意識到,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會對水體造成污染。2009年,她決定帶頭向這些污染物說不,摸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在她的示范和政府的扶持下,庫區的移民們在荒山上建起了生態種養基地。大家把自家的玉米、麩皮和豆粕制成飼料喂給家禽和牲畜,再將它們的糞便收集起來放進沼氣池,產生的沼液能代替農藥打在果樹上,沼渣能代替化肥灑在地里,影響庫區水質安全的農業面源污染從而得到有效遏制。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辛喜玉在2012年兩會上,曾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送上一瓶盛有丹江口水庫的清水,并鄭重許下護水承諾。 她對記者說:“我們丹江口人要對承諾負責,好讓北方的兄弟姐妹永遠喝上純凈的漢江水。” |
相關閱讀:
- [ 10-20]丹江口庫區將拆除網箱養魚設備 保“清水進京”
- [ 10-20]南水北調干線北京段征遷超280公里 1800余人搬遷
- [ 10-19]南水北調丹江口大壩迎來前所未有高水位考驗
- [ 10-18]記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水庫刷新歷史最高水位
- [ 10-18]丹江口水位持續上漲 南水北調中線具備通水條件
- [ 10-15]中國南水北調中線數百道閘門保輸水安全
- [ 10-15]國家發改委:南水北調水質達到預期
- [ 10-13]河南91歲老人因南水北調搬遷:咱不能渴北京人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