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10月23日電 (記者 徐楊祎)“在災害發生后,應該是‘自救’、‘互救’、‘公救’三種救援模式一起進行,而民眾首先應該做的是自救。”中國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國家減災委員會副主任閃淳昌23日在成都表示,“自救”、“互救”、“公救”三種救援模式同時進行的理念需要更廣泛地在社會進行推廣。 中國(成都)國際防災·減災高峰論壇當日在成都舉行,包括閃淳昌在內的多國專家學者齊聚成都,圍繞國際國內防災減災前沿理論和技術,通過交流互動方式,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理論指導及解決方案,推動西部地區完善科學管理應急救援體系,探尋具有中國西部特色的應急體系之路。 閃淳昌在主題演講中還指出,災前的預防比災后的救援重要也更經濟?!拔覀儜撧D變思維,以做好預防和應急準備為主線,以提高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和效率為核心,要由舉國救災向預防災害轉變?!?/p> 閃淳昌強調,民眾應該轉變固有思維,在災害發生時,不能一味地等待政府的救援,而是應在第一時間自救?!皣业卮笪锊?,政府的救援再快也是需要時間才能抵達災害發生地,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p> 作為論壇舉辦地的四川位于中國西部地區,地形地貌特殊、復雜,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僅2013年四川省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4612萬人次不同程度受災,緊急轉移安置236萬人次,直接經濟損失2453億元人民幣。 聯合國助理秘書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太局局長徐浩良亦表示,不僅四川,亞洲是世界上最易受災害影響的地區,在過去十年里,平均每年都會有超過6.5萬人因災死亡,并有大約2.2億人的生活受到災害影響。 徐浩良認為應該把中國現在的防災減災經驗分享到亞洲其他國家,這些經驗能夠幫助到他們減輕本國災害風險,增強防災備災的能力。 此外,論壇還發布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旗艦出版物《2014人類發展報告》。該報告題為《促進人類持續進步:降低脆弱性,增強抗逆力》,以全新的視角看待脆弱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加強抗逆力的建議。(完) |
相關閱讀:
- [ 10-20]中國成功發射遙感衛星二十二號 用于國土資源普查等
- [ 10-10]天災難免,防災減災有規律可循
- [ 08-05]“事后”救災不忘“事前”防災
- [ 06-21]中希將成立政府間海洋合作委員會
- [ 06-14]兩岸盼共建氣象常態化合作機制防災減災
- [ 06-12]李義虎:加強海峽兩岸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 [ 06-12]兩岸專家在廈門研討海峽氣象防災減災
- [ 05-26]福建廈門基層社區組織歸僑僑眷學習防災減災知識
- [ 05-15]群裕社區成漳州首個國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