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在一份分析報告中指出,中國將在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的行列。在日前召開的首屆中國質量(北京)大會上,周濟向600余位中外企業家和專家學者描述了這個“2025制造強國”的輪廓和必須邁過的門檻:主要行業產品質量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國際知名品牌…… 周濟坦言這個任務會很艱巨。“現階段中國制造的質量的提高滯后于經濟規模的增長。”他說,讓質量趕上數量,是實現制造強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強制性標準外還需更高標準 談質量離不開標準。事實上,許多見諸報端的質量事件,暴露了一些產品甚至行業,因缺乏嚴格的技術標準而導致的亂象:標準太低,或者缺乏專門的標準而以其他產品的標準來代替。“度量衡”混亂不堪,產品自然參差不齊。 周濟強調:“應該發揮標準引領作用,強化重點領域的技術、產品與管理標準制定和實施。”但這個“引領作用”很難如想象中那樣順利地實現,至少目前如此。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院長馬林聰就曾公開指出,許多企業目前僅以滿足強制性標準為目標,影響了產業質量整體提升。 據統計,我國現已制定國家標準30680項、行業標準37882項、企業標準100萬余項。在馬林聰看來,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是最低門檻,它們更多地保障的是基本質量,但要想產品有著更好的質量體驗,企業須在國標基礎上采用更細更嚴的標準。因此,他認為,要更好地發揮企業在標準方面的主體責任,并建議建設企業產品標準的自我公開與監督機制。 同時,更高層面的關注不能少。目前,許多國家已在國家戰略層面上考慮標準的提升問題。美國國會頒布質量促進方案,將計量、標準列入國家全球戰略;日本實施“質量救國”政策,研究制定“知的基盤”政策體系架構,由首相牽頭研究制定日本國際標準綜合戰略;德國實施“工業4.0”計劃,將標準作為核心戰略。 質量不是檢出來的 標準只是確保質量的開端,要想在終端看到質量完美的產品,中間的過程尤其重要。一個常見的質量管理方式是產品抽檢,通過對生產線最終成品的抽樣檢測來確保整個批次產品的質量。但美國商務部前部長卡洛斯·古鐵雷斯認為,“不能通過檢查來實現質量”。 “質量必須貫穿于生產的每一個節點,而不是在生產線的末端加一個質檢員而已。”古鐵雷斯表示。這位商務部前部長曾做過食品銷售員,還做過財富500強食品企業的CEO,對質量管理有著獨到的理解,他認為美國的質量管理并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一個整體和全面的過程,即從供應鏈到銷售、從工程師到高管,所有環節的所有人都是參與者。 但如何能確保每個節點的每個人都“懂質量”?“你必須給他們必需的培訓和工具,使他們明白什么產品才是最好的。”古鐵雷斯說。 他的觀點得到德國質量協會會長尤爾根·瓦爾維格的贊同:教育和培訓體系對于企業質量管理至關重要。“沒有教育培訓的支持,質量不可能實現。”瓦爾維格說。 瓦爾維格指出,德國工業質量的一個成功因素即在于德國的職業培訓和再教育體系。這個體系既有政府層面的教育框架,也有企業層面的學徒制和技能培訓。 因此,質量管理涉及全過程的每個人以及對他們的培訓。“管理層可能會有顧慮:這會加大產品的成本,對質量的追求成為成本負擔。”古鐵雷斯說,但減少成本的最佳方式就是質量。企業要愿意為員工培訓進行投資,而不是僅投資一個質檢員而已。同時,國家層面上,要愿意為職業教育進行規劃和投資。 質量意識外更需要質量技術的改進 古鐵雷斯所強調的對每個節點的人進行培訓,不只是要提高他們的質量意識,而且更多的是要提高他們的技術能力。“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強調如何重視質量、要有質量意識,但忽視了對具體的質量技術的探討和改善。”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說。 以前或許最缺的是意識,但現在最缺的是方法。“當刷牙逐漸成為一種習慣后,我們需要重視的是刷牙的方式以及牙刷或牙膏本身。”郭位打了個比喻。 周濟在他的“2025制造強國”設想中就明確地提出,要推進重大裝備可靠性設計、試驗與驗證技術等共性質量技術研發與攻關,鼓勵應用新工藝、新材料等來加快產品質量提升。 不過,具體落實到某個企業,質量技術的研發與改善有可能讓他們“有心無力”,特別是對于眾多中小企業而言。韓國質量管理學會會長、韓國成均館大學教授新完善認為,政府應為中小企業的質量技術改進提供扶持和引導。 他介紹,韓國政府設有質量創新基金,以每年20億韓幣的基金來資助一些研發機構,讓他們為中小企業設計開發質量技術和質量改善模型和方法等。但這些成果并非免費提供給企業,而是會收取10%到20%的費用。 “至于那些前沿基礎技術的改進,如新材料的開發利用等,可快速地提升整個產業的質量水平。這更需要政府和科研機構的推動。”他說。(本報記者陳海波) |
相關閱讀:
- [ 10-21]從企業看信心系列報道:玉柴轉型升級進行時
- [ 10-20]圖解:李克強總理歷次出訪推介了哪些“中國制造”
- [ 10-13]中德“工業4.0”合作進入機制層面
- [ 09-28]富強中國 屹立東方
- [ 09-04]“穩就業”才是拯救“中國制造”的核心
- [ 07-30]質檢總局:2013年中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小幅提高
- [ 07-30]愿更多“中國制造”走向世界
- [ 07-11]在比什凱克“遇見”中國 “中國制造”當地流轉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